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得知对方身体不舒服时,总是希望对方能多喝水。然而,喝水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涉及两个主体,即喝水的杯子和要喝水的动作。那么要完成一个喝水行为,就必须要二者联合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比如让对方主动多喝水。多喝水,跟多运动、多看书、早起、少发脾气、努力工作等这些有益却很难坚持的事情,性质差不多。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只需要小小的动作就可以产生大大的变化。
做出动作需要复杂的认知加工
人们倾向于认为进食量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口味,生理学和感官研究通常报告食物适口性与食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有趣的是,仅在没有竞争性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才显示出这种相关性。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竞争性环境影响(如分量、注意力分散和其他人的存在等)可能会增加食物的摄入量,而与它的适口性无关。康奈尔大学的布莱恩·文森克(Brian Wansink)做过一项关于爆米花的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电影院吃爆米花的量,与爆米花口味、电影院、电影类型等的关系都不大,而只跟爆米花桶的大小有关。这说明,即使食物不宜口,大包装和大容器也可能导致暴饮暴食。这些发现表明,分量大小也可能用来增加不太受欢迎的健康食物(如蔬菜)的消费。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客体。我们的大脑时刻都在接受视觉、触觉、听觉等信息,因此对外界产生知觉。然而,知觉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对外界环境的动作。比如,看到一个杯子,我们并不只是想看一眼,而是想要拿起杯子,或者拿起杯子喝水。因此,相对于知觉,动作对我们的生存更加重要。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看似简单自然,但其实诸如“伸手拿”“开窗”“放入嘴里”“搬东西”和“抬腿”等动作都需要复杂的认知加工。以“喝水”为例,你需要知道杯子离你有多远(距离知觉),是否够得着(对手臂能够到的空间的预估),杯子有多大(大小知觉),手要开多大口才能把它抓起来(抓取的开口预估),是用两个手指还是整个手掌去抓(动作选择),杯子有多重(重量预估),需要使多大力气把它拿起来(力度分析)。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等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通力协作,还会受到已有经验知识的调节。大家对动作的一般印象可能是:动作需要骨骼、肌肉等的参与,所涉及的神经系统主要集中在脑干和脊髓,因此关于动作的研究似乎应该归于医学院的神经科学专业或者体育学院的运动专业。但正如上文所述,动作尤其是手部的精细动作需要多个认知加工脑区的通力协作,因此也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对客体执行动作涉及客体承载性
双手是人类完成动作的主要器官。刚出生的婴儿就会下意识地摸自己的脸,几个月的婴儿就会有意识地去够东西和抓东西。伸手够和抓取是研究手部动作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主题。珍妮罗德(Jeannerod)作为手部动作研究的先驱者,率先提出伸手抓取物体可以分解为伸手够(手的传送动作)和抓取(手把物体抓住)两个成分。伸手够阶段主要依赖于物体的位置信息(外部信息),而抓取需要根据物体的大小、形状、材质等(内部信息)调整手的大小以及手和物体接触的位置。这种伸手够和抓取两阶段理论也得到生理学证据的支持,比如有研究发现大脑顶枕皮层(parieto-occipital cortex)负责伸手够,而前内顶沟(anterior intraparietal sulcus)负责抓取。在皮质顶叶损伤和视觉共济失调患者身上的研究也发现了伸手够和抓取的双分离。当我们对客体执行动作时,就会涉及客体承载性(object affordance)。客体承载性的概念最初由吉普森(Gibson)于1979年提出,他认为环境直接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环境的可能,是知觉和动作关系研究中逐渐发展出的概念。根据吉普森的观点,客体动作承载性不仅仅是客体的属性,这种属性既与客体有关也与知觉的个体有关。例如,椅子可以为人类提供坐的可能,但是却不能为海豹提供站立的可能。人类并不会自动地知觉环境中的多种客体动作承载性,而只会知觉适合于当前自身需要和意图的客体动作承载性。客体动作承载性的知觉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发生改变,例如,不同高度的板凳对不同的人来说,坐上去的可供性就不一样,个体判断为不可坐时的板凳高度与自身情况成一定比例。
看似小小的动作,却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意义。古德尔(Goodale)和米尔纳(Milner)提出的视觉双通路理论认为,视觉系统包括用于产生知觉(vision for perception)的腹侧系统和用于引导动作(vision for action)的背侧系统。腹侧通路是指视觉信号从视网膜到外侧膝状体,然后传递到初级视皮层,再到外侧或者腹侧枕叶的通路。该通路被认为和物体、面孔以及情景的识别有关。背侧通路是指视觉信号从视网膜到外侧膝状体,再到初级视皮层,然后传递到后顶叶的通路。和腹侧通路相比,更多的视觉信号可以从皮下通路直接传递到顶叶的背侧通路。根据古德尔和米尔纳的理论,动作必须针对物体的物理属性本身,而不一定是知觉到的属性。在Che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他们测量了刺激的空间分布对大小知觉和抓取开口的影响。他们将真实物体单独呈现(uncrowded)或者同样的真实物体被包围在其他物体中间(crowded)。中间物体有不同的大小,旁边物体的大小也随机。所有实验刺激都呈现在周边视野,而被试始终盯着正前方的注视点,且始终佩戴眼镜。结果显示,即使中间的物体被包围导致被试无法知觉到中间物体的大小时,被试仍然可以根据中间物体的大小来调整抓取物体时手的开口大小。进一步地,他们考察了视觉深度线索和本体感觉深度线索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仅知觉有大小恒常性,抓取动作也有大小恒常性。抓取的大小恒常性是指只要物体位于手能舒服抓取的合适距离内,无论物体的远近,即无论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图片的大小,被试都会用同样的手指开口去抓取物体。
动作是人脑的重要功能,是知觉的重要目的。因此,产生动作意图和根据目标物体的物理属性对动作进行实时控制是大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那么,合理执行小小的动作将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大大的改变。多喝水,从换个杯子开始吧!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9TS1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