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与进城务工人员心理服务
2020年09月09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9日总第2007期 作者:王彬彬 吴日晖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探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成长过程中依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社区、团体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对行为的重大影响,注重把人置于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提出对个体问题的理解和判定应从不同层面的系统把握。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基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分析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查尔斯·扎斯特罗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把个体依存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服务应紧密围绕其心理环境现状展开。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利用拓扑学和向量分析解释心理现象,提出了“心理环境”的概念。心理环境是指客观环境被感知,作用于人的心理,并引导人的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三大环境因素: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和准概念事实。结合进城务工人员的群体特征和现实背景,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环境状况分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客观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环境和精神环境。客观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就业、教育和家庭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可能面临收入不稳定、子女入学难等现实困境,难免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尤其是进城务工女性群体,往往承担工作和家务的双重压力。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社会支持环境。尽管如此,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困难和阻碍,具体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及生活满意度水平降低。务工人员离开家乡进入城市,逐渐感知到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及价值观等一系列差异。这些差异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环境,可能导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心理适应水平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引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环境治理路径中,微观系统主要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个人及群体内部创建的心理互助小组,中观系统主要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所在的社区和工作所在的企事业单位,宏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保障下的制度改进和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中的群体理念的转变。

  微观系统:发挥个体和组织功能

  一是增强进城务工人员个人心理素质,培育积极乐观心态。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认知能力、情绪意志品质和人格特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城务工人员克服自卑感和失落感的重要保证。通过多渠道协助进城务工人员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客观认识自我,恰当地评价自己,改变错误观念,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另外,还应引导进城务工人员了解城市社会的特征,认识到城乡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规范自身行为方式,学习城市社会的交往规则与技能,优化个性品质,逐步形成乐观向上、自信阳光的积极心态,促进其城市生活的融入感。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其群体心态将直接制约整个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培养进城务工群体的健康人格,增强心理素质,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深远之举。

  二是鼓励进城务工人员之间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务工人员从农村走向城市同时意味着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伴随客观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进城务工人员急需一个具备共同特质的社会团体,从中获取归属感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的群体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创建心理互助小组,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在公共活动和集体事件中重构“熟人社会”,摆脱焦虑和孤独感。除此以外,心理互助小组还包括建立在血缘、地缘关系上的重要他人,比如家人、同乡、朋友和同事等,这是一种由初级的社会关系网形成的先赋支持系统。在务工人员走进城市的早期阶段,先赋支持系统在推进其就业、心理适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观系统: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一是激活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建设。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可以社区心理服务体系为依托,通过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验的形式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深入访谈体察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主题培训与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除了重视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还要格外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配偶和子女的心理状况、家庭状况和关系质量。通过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全面深入开展,可以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心理档案,帮助社区动态监测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变化和发展趋势,把握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遇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做到预防、预警和帮助相结合。

  二是企事业单位要以人为本,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在进城务工人员心理环境的治理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与责任。职业环境不仅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生理健康和工作业绩,还影响其人际关系质量、职业压力、工作动机与工作满意度等多项心理健康指标。因此用人单位应规范经营模式,履行社会责任,自觉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关注职工的心理状况,创造公平正义、关爱友好、团结和睦的工作环境。建立员工援助计划(EAP)不应只是大企业大公司的特殊优待,还要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标配服务。企业可以灵活运用市场资源,在对职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帮助其积极应对工作压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宏观系统:提供文化和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心理服务均等化。我国正在构建国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健全。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提升心理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和监督中观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效运行,是推进心理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我国已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13条和15条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在为当地居民和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赋予了公民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合法权益,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进城务工群体。在心理服务的实践应用中,聚焦进城务工人员的现实状况,不断研究和探索更细致周全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加快心理健康服务的法治化建设,是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公平享有心理服务的根本推动力量。

  二是打造健康的舆论生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新闻媒体应加强积极正面宣传,引导市民以正确的态度尊重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舆论氛围上形成有利于进城务工人员社会融合局面。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普平台增进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了解,推进心理咨询正常化和普及化,帮助大众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深入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树立对心理援助的正确态度,改变以往形成的对接受心理咨询的错误认知,唤醒主体自我意识,激发主动求助的内在动机,实现自主参与心理服务。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HNSK(QN)17-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