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知训练模式纠偏刻板印象
2020年07月23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3日第1973期 作者:王洋 陈鞠

  长久以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一直有这样的课程安排,女性以健美操、太极拳、瑜伽等健身塑形运动为主,对于强度大、对抗程度激烈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基本采取回避的策略。究其原因,我们将其归结为对成年女性进行体育运动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主要是基于女性柔弱、胆小、动作稳定性差及特有的生理特征等得出的。即使在高强度运动如女子足球运动中,“刻板印象”仍给女性运动员带来极大的心理问题。我们试图以高校女子足球运动为突破口,从平等和关怀层面构建出女性运动员从事高强度运动项目的积极路径,尝试针对女性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以认知训练模式纠偏这种刻板印象,进而将其结论延展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

  “刻板印象”使女性运动受限

  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于1922年最早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他认为,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相对固定和类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固有观念性看法往往涉及对该事物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Claude Steele)和乔舒亚·阿伦森(Joshua Aronson)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从女性视角看,刻板印象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引发差异化认知、消极情绪、莫名压力等一连串应激反应,这对女性自我效能的提升极为不利。

  研究发现,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外因固化型,也就是由社会文化传统原因形成的固有印象。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贤内助形象,以及孱弱、柔美、手无缚鸡之力等特点都被固化。当下女性也认为这种特质理所当然,这就形成了以女性视角看待自己的问题。二是外因形成型,也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还未来得及完全固化,或者特征形成不稳定的印象。比如,当下社会工作中的女强人往往被称为“女汉子”,还有类似“女性能顶半边天”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以男性视角看待女性的问题。这些看法并未完全被社会认可,对女性的看法也往往会随着条件、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女性自身对此也未必深信不疑,常常出现女性在家贤内助、在外顶梁柱的现象。

  在女子足球运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充分分析和区分这两种类型,因势利导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刻板印象”,我们采取认知训练模式以期实现女子足球运动顺利开展。大致的思路是克服和转化第一种类型,创造条件、妥善利用第二种类型。

  克服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

  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是女足运动开展的拦路虎,要想顺利开展女足运动,必须要克服外因固化型的刻板印象。首先,采取择优鼓励的方式使其摆脱认知失调带来的困惑。具体做法是,选取运动技能和主观意识都比较突出的女性作为队长,在队长的感召下,队员的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多次训练实践表明,一名优秀的女性运动员能为其他总是自我怀疑和反复犹豫的女性提供正面的形象,强化运动群体的自我效能,这极大地缓解了固化形成的“刻板印象”,使运动员本身摆脱心理束缚,积极投入运动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具体的训练模式一定是将个体融入团队中,而并非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这也是克服认知失调的一种策略性做法。因为在一对一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强者会给弱者带来心理压力,从而使弱者的固化型“刻板印象”得到加剧。

  其次,采取静默认知干预法,这种干预法主要是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理论。他认为激活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本身所持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说,事件本身不决定结果,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观点)决定结果。所以,我们寄希望运动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面对问题,而非逃避问题。“静默认知干预法”通常是在训练或者比赛前运用,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在运动前,让运动员将技术动作“过电影”,这是以静制动的做法。第二,“过电影”后,通过冥想,使运动员唤醒运动意识,保持正确的运动态度,以便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这和其他非团队运动不同,在运动场上,足球运动员要时刻保持聚焦注意力,必须保持自己、球和队友的时空一致性。

  妥善利用外因形成型的刻板印象

  外因形成型的刻板印象,必须善加利用。在女足运动过程中,既不可将其迅速固定化,也不能弃之不顾,而是要妥善利用。首先,唤醒和强化团队运动的群体力量。在平时训练中,要让队员在场内保持兴奋,在生理和心理上被外界激活,从而对场内活动产生反应。我们主要利用三种唤醒性情绪:自豪、惊讶和成功。无论什么原因,运动员唤醒性情绪的开始和保持,都是自律神经被激活的结果,最终会促进其在运动场上的运动传播行为。具体而言,为了实现最优的运动效果,我们反复灌输和强化女足运动的团队意识,任何一次场内的无球跑动都是为了策应队友,这种跑动不是徒劳无功的,无球跑动一方面牵制了对方的防守力量,另一方面也为己方、为队友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在运动场上要相信自我和队友,任何的个人英雄主义做法在运动场上都是不可取的。要让运动员知道,任何个人单刀突破的同时,都应该看到身后有多少队友替你牵制了对方的防守力量,以及谁给你传出的助攻,同伴间的心理距离在某种意义上会决定比赛的胜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默契度”。

  其次,采取朋辈激励的方法,我们发现朋辈的说教有时候比教练员的苦口婆心更有效。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强调成功的体验是可以复述的,我们认为成功的运动体验是可以复制的。我们将他人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通过朋辈间言语上的鼓励,使同伴接近或者达到相似的情绪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选取优秀的运动员让他们学习如何讲好故事,并将其作为场外训练的一种模式。通常,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变换一种方式讲述,否则就背离了教学初衷。讲故事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真实的运动体验,比如运动部位与足球的接触面示范,在面对机会时,要勇于突破,果断起脚;一种是可夸张的运动经历,甚至可以是失败的经历,目的是通过这种经历重构运动信心。

  女子足球运动教学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训练理念和具体行为会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情绪类型和非运动原因带来的不利运动的因素,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避免出现不当的“刻板印象”,这其中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让运动员始终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正面的自我认知远比运动本身重要。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体育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