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其中很多出圈的作品都源于一些热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二次创作。从长综艺的热映到短视频的出圈,极大地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对优质文化IP资源的成功再生产和跨媒体再传播,其二次创作和传播的机理值得深入探讨。
基本模式
文化类综艺节目从长视频网站到短视频APP的跨媒介转换过程,也是创作者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这种从长综艺到短视频的二次创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直接截取热播长综艺中的核心文化亮点。为适应社会大众碎片化阅读的行为惯性,创作主体优先剪切综艺节目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精彩内容和片段,分发到短视频账号进行传播。如央视一套抖音官方账号,直接剪切《中国考古大会》中专家讲解山顶洞人用动物骨骼制作骨针的段落,传播传统文化。该条短视频无论是画面内容、音响音乐还是镜头调动,都与原综艺段落完全吻合。不加修饰、突出长综艺文化亮点是这一创作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是重新编辑长综艺亮点内容。为适应短视频时间短、内容精、节奏快的媒介特性,创作者有针对性地对精选的文化长综艺段落再加工,重新编辑出契合观众消费习惯的短视频文本。其中,加入背景音乐和添加说明性字幕是这种二次创作主要的编辑方式。如《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官方账号,在表现原综艺节目班氏两代人阴阳两隔的对话片段时,一方面完整保留了画面内容;另一方面在音轨中添入了热门流行音乐《裹着心的光》,这首歌的歌词曲调与“班氏三杰”不忘初心的执着精神相呼应,使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汉书》等典籍的深厚文化底蕴。另外,该账号还为每段节选内容设计了字幕,一方面方便观众理解短视频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有概括本条视频核心内容的作用。
为满足短视频用户多样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创作者需要在短视频有限的时长内,尽可能多地展示同一档综艺节目的出彩段落,而这些内容往往是不相连的,于是催生出一种更为复杂的剪辑方式——组合型剪辑。如《中国诗词大会》的短视频账号,剪切了节目中选手身穿制服的出场镜头,按照一人一句诗词自我介绍的逻辑,将这些片段组合于一条短视频中。制服青年的诗词开场白均与守家卫国相关,将这些片段汇编于单条短视频后,诗词所彰显的爱国精神喷薄而出。与直接剪切相比,这类编辑形式创意度更高,生成的短视频已经具有新的内涵和意义。
三是对多档热播长综艺节目整合编辑。每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一特定内容和范畴,而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普遍性,短视频创作者将二次创作范围扩大至多档综艺节目,剪切出它们的共性内容,再整合编辑成一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短视频。如抖音账号“央视网快看”发布的名为“颜色飞花令”的短视频,以“黄”“青”“白”为关键字,分别剪切出综艺节目中包含此字的飞花令片段,按一诗一地名的顺序剪辑合成,既使观众感受到不同文化门类间的相互作用力,也给人以诗词与地名相对应的错觉,观众在评论区展开互动,纷纷即兴创作诗词与地名相对照的留言作为视频的补充。
主要内容
短视频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舞台,一大批文化瑰宝经由长综艺节目的二次创作进入短视频平台,获得年轻受众的追捧。这些文化瑰宝主要包括三大类别。
第一类是文本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二次创作短视频将镜头对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佳句,优先从综艺节目中截取彰显当代精神和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以感召年轻观众。在《经典咏流传》抖音官方账号中,《劝学》《诫子书》《登科后》等作品,用“厚积而薄发”“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诗句鼓舞高考生砥砺奋进;《登城春望》《房兵曹胡马》《壮游》等古人的青年之作,尽显少年之意气风发,感染观众继往开来;《浪淘沙令》《大风歌》等诗词与流行旋律相结合,流淌出英雄战士勇往向前的豪迈气概。《论语》《史记》等灿若星汉的古籍著作,也从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传播至各大短视频网站。其次,短视频创作者对综艺节目中的书法古字进行二次创作。在短视频作品中,它们或刻于碑石,或跃然纸上,既有亲友书信的信札,也有研究性的理论著作,小篆、行书、楷书、草书等五花八门的字体样式,共同构建出中华书法璀璨繁荣的气象。最后,二次创作主要聚焦于长综艺节目中的绘画名作。在综艺节目《书画里的中国》中,国画名作悉数进入短视频平台;“敦煌壁画”“花山岩画”“金沙江岩画”等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的作品,也是短视频APP的亮点。作品中腾跃的线条跨越时空,闪烁着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
第二类是器物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宝藏》《博物馆之城》《似是故人来》《中国考古大会》等综艺节目,为短视频的二次创作提供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四羊青铜方尊”“亚长牛尊”等活跃于长综艺的青铜器,通过二次创作来到短视频,使更广大的观众见证了中华文化在石器时代的孕育与发生。综艺节目中展示过的“白陶鬶”“黑陶高足杯”“舞蹈纹彩陶盆”等古代生活日用品,也收获了短视频用户的赞叹。此外,演员在综艺节目所穿的曲裾深衣、广袖流仙裙、钿钗礼衣、宋代褙子、清代旗袍等不同朝代的特色服饰,也在短视频小屏美学的映照下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受到当下年轻观众的追捧。
第三类是技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二次创作聚焦手艺、曲艺和工艺三方面技艺。在“央视频”抖音账号中,二次创作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的一系列非遗手艺,总播放量超过1亿次。在《中国戏曲大会》演出的戏曲唱词,成为短视频用户效仿学习的对象。“踩跷”“摔叉”“矮子功”等曲艺绝学,让短视频观众大饱眼福。此外,多个取材于综艺节目《文物“潮”我看》《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的工艺短视频,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惊人的创造力与匠心独运的中国智慧。
传播效应
经由长综艺节目的二次创新创作转化而来的短视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形成多样的传播效应。
一是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短视频创作带领观众评书画、览文物、品诗词、赏技艺,我们听到琴、筝、笛、箫、琵琶等民族器乐悄然响起;我们看到成语、古建、皮影、刺绣等中国元素向我们走来。千姿百态的艺术门类一方面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标识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综艺节目《舞千年》中演绎的中国传统节日之典故与仪式的舞蹈段落,被二次创作为一条条短视频,演员用曼妙舞姿记录下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观众在情感共鸣中体会到传统文化流淌至今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激发多维审美情感。短视频是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切文艺节目的共同特点——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审美活动本身能够激发出不同类型的审美情感。从长综艺到短视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在短短数秒钟内被极致放大。在这些二次创作的短视频中,有些超越观众生活经验的奇观场景,刺激着他们的视觉、听觉,激发出强烈的情感。还有一些观众通过评论既分享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又积极同其他观众热烈互动,为优秀传统文化叫好,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产生出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二次创作的短视频与其他泛娱乐化的短视频相比,其隽永的文化意涵具有激发观众情感的审美功能。观众长期欣赏此类短视频,不仅能够增长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净化心灵,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是唤起强烈的家国情怀。由短视频二次创作再现的陆羽、伏生、李时珍、孙武、宋应星、司马迁等优秀传统文化缔造者的生命故事,使观众可以借着他们的目光回望古今,感叹仁人志士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贡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爱国绝句穿越时光长廊,再次体现出家国情怀的震撼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移动短视频现状、问题与创新发展研究”(21BC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网络视听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