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黄艳:基于“社会脑”发育的社会化教育
2018年05月21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1日第1454期 作者:张黎 黄艳

  20世纪90年代,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脑”假设,认为大脑内存在着专门负责社会认知活动的脑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看法、意图、愿望)和情绪进行预测,快速处理与其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具体来说,社会脑的功能包括对他人面孔和姿势的识别,对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评估,对他人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以及如何与他人交流等。

  社会脑是社会认知过程的生理基础,不同脑区负责不同的社会认知功能,这些脑区包括内侧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杏仁核(amygdala)和前脑岛(anterior insula)等,如后颞上沟负责对有生命物体动作的察觉;内侧前额皮层负责对他人内疚、尴尬等情绪的理解,在竞争性游戏中对对手心理状态的猜测;额下回负责预测他人可能会做出的行为。

  生命的第一个十年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以往对社会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但索厄尔(Elizabeth Sowell)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脑的发育还存在第二个加速期,即青少年时期,一些社会脑的区域,尤其是前额皮层还在继续发生着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这一时期,社会脑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与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除了受荷尔蒙、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是不是也受社会脑发育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介绍青少年社会脑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关系回答上述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青少年社会脑的发育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社会脑的发育特点

  在青少年时期,社会脑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轴突的髓鞘化还在继续。大脑中负责知觉和运动的神经元其轴突的髓鞘化在儿童早期就已经完成,但在前额叶,轴突的髓鞘化要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同时轴突还在不断增粗,使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是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2.灰质厚度的变化。在儿童期,前额叶和顶叶的灰质厚度会增加,在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厚度达到高峰,在接下来的青少年时期,灰质厚度则会降低。灰质厚度的变化与这一时期突触密度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两次突触的增多和修剪过程。第一次是在儿童早期,在出生后不久,大脑皮层内的突触会激增,之后没有被反复激活的突触由于缺乏活动机会而消失。第二次是在青少年期,部分脑区也会经历突触密度增加后修剪的过程。如在前额皮层的某些区域,突触密度会增加,之后有一个平稳时期,在青春期后会出现突触的减少和重构,最终突触密度会降到成人水平。激增的突触为外界环境对大脑的塑造提供了可能,个体所接受的环境刺激决定哪些突触会被反复激活,被保留下来,哪些突触会消失,最终形成的神经结构会影响个体今后对社会认知信息的加工。

  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较晚,通常18个月左右才能理解他人的意图、追随他人的目光来注意某一目标,5岁左右才能完成心理学理论任务。与儿童早期相比,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在不断提高,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已经能够在复杂社会情境中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情绪,预测他人可能的行为。但是在青春期附近会出现社会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尤其是在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方面。凯勒(Susan Carey)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在12岁左右对情绪的识别能力下降,从6岁到10岁,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提高20%,但在青春期附近却下降10%。麦吉温(Robert McGivern)等人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在研究中要求10—17岁的儿童将面孔所表达的情绪与对应词进行匹配,10—11岁的女孩和11—12岁的男孩的反应时要比年龄小的儿童长10%—20%,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会有所提高。可见,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完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线性上升,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和起伏。

  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虽然青少年对大部分社会认知任务的完成情况与成人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在完成相同任务时对同一脑区的激活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当要求青少年和成人区分他人的语气是真诚还是有讽刺意味时,年龄在9—14岁的被试其内侧前额皮层和左额下回的激活程度要大于23—33岁的成年人。在完成对表情识别任务时,也存在着同样的激活程度差异,当面孔表达的是恐惧情绪时,青少年大脑的杏仁核、眶额叶和前扣带回等区域的激活水平要显著高于成年人。这说明,与成人相比,青少年还没有形成专门处理某一类信息的神经回路,理解同样的社会认知信息可能需要更多努力。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和成人在完成相同社会认知任务时激活的脑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布莱克莫尔(Susan Blakemore)等人尝试探索青少年(平均15岁左右)和成人(平均28岁左右)在对意图进行思考时脑区的区别,要求他们对与自己的意图、行为结果相关的情境做出反应。结果表明,在完成任务时两组被试的内侧前额皮层、颞上沟、颞顶联合区和颞极等社会脑区域都被激活,区别表现在青少年在完成任务时对内侧前额皮层的激活水平要显著高于成年人;而且在思考意图的行为结果时,青少年内侧前额皮层的一些特殊区域被激活,成年人的右侧部分颞上沟被激活。这说明在完成相同任务时,青少年需要激活的脑区不同于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这类社会认知任务的脑区由内侧前额皮层向颞上沟转移。

  轴突的髓鞘化和社会脑各区域逐渐发育成熟是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提高的脑基础,而在青春期附近出现的社会认知能力下降,在加工社会信息时与成年人在激活脑区以及激活程度上的区别,可能与这一时期突触密度的变化有关。增多的突触为外界环境对大脑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但过多的突触还没形成稳定、专门的神经回路。这会使需要激活的脑区增加、信息传递速度变慢、信息加工速率降低,为了顺利完成社会认知任务,需要增加对相关脑区的激活强度。而到成人期突触经过精简后,重构所形成的神经回路能够更为迅速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传递和加工。

  青少年社会脑发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1.学校教育应重视对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为青少年创建积极的社会认知环境。良好的人际互动,尤其是支持性的同伴互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理解和预测的机会,为社会脑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外界刺激。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支持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友谊的含义,建立平等、信任、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此外,学校应为青少年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增长社会互动经验,有应对各类社会认知情境的能力。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也提出12—18岁是青少年社交关系的敏感时期,要创造条件使青少年和同伴相处,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

  2.避免青少年处于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校园暴力、网络欺凌、社交孤立、被同伴忽略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社会脑突触的修剪和重构过程,影响负责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的神经回路的建立,会使大脑本能地建立起一种防御式而非学习式和适应式的神经网络。防御式神经网络的功能是帮助个体应对恶劣的环境,但缺少对正常环境做出反应的能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多种心理或行为问题。

  3.理解青少年在社会认知活动中的不足。虽然青少年在很多方面已经具有了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但由于社会脑仍处于发育阶段,其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仍需要较多的努力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尤其是在对他人情绪、语气和意图的识别还存在着困难,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当前存在的问题,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信任、耐心和关爱。

  总之,青少年阶段是社会脑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青少年的教育目标,重视对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成为科学、全面的教育。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高抑郁风险青少年的识别和家校合作预防性干预研究”(zz2017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心理系;青岛心理与精神健康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