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乐 张积家:语言间词序差异的认知加工解释
2018年03月05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5日第1403期 作者:孟乐 张积家

  不同语言在句法上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词序上。词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词汇的线性序列就是词序。作为句式结构的典型特征,词序一直是形态句法学、语言类型学、语用学研究的焦点。据统计,在世界1377种语言中,词序多样且分布广泛,但有两种词序占主导地位,一是SVO(即主语—谓语—宾语,占41%),二是SOV(即主语—宾语—谓语,占35%)。那么,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词序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语言起源说和噪声通道理论的解释

  语言学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包括垂直方向的语言起源和演变,以及水平方向的语言交际和传播。首先,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甚至所有可考证的人类语言都起源于同一种早期语言。语言学家认为,从语言起源看,看似不同的词序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了解早期语言遗留特征的有效途径。众多研究表明,SOV词序是先祖语言的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从SOV词序向SVO词序的演化。然而,对语言史的追踪容易见仁见智,推测和解释的不唯一性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即使在语言种系发生中找到了词序转变和演化的证据,那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除了社会变迁、环境变迁带来的交际压力外,影响词序变化的认知因素又有哪些?因此,对于词序差异的来源,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做出更深层次的推演和解释。

  其次,基于语言的交际和传播,噪声通道理论似乎为语言间词序差异带来新的方向。噪声通道是指在信息交流中存在着对信号的干扰,如果不抵抗噪声的干扰,就会造成信号的失真,甚至使得通信无法进行。例如,对“狗咬小红”之类的包含不可逆语境的句子来说,根据常识人们已经有判断,“狗”一定是“咬”的动作发出者,“小红”是“咬”的动作接受者。此时,SOV、SVO词序都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然而,对“小明踢小红”之类的包含可逆语境的句子,“小明”、“小红”都可以作为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SOV词序表达为“小明小红踢”。由于信息传递是一种噪声通道,某些信息传递的缺失使得听者仅仅得到“小明”、“小红”、“踢”等部分信息,难以确定动作发出者或动作接受者到底是谁。此时,选择信息指向更加清晰的SVO词序(“小明踢小红”)就变得十分合理。Gibson等人采用实验法证实了噪声通道理论对词序差异来源的解释。按照这一假设,如果词汇标记不能有效地降低语义传递的模糊性,尤其是在对可逆语境的描述中,人们将更加偏好SVO词序。从语言的交际和传播角度来看,噪声通道理论在解释带有词汇标记(词缀、词尾等表示词汇的属性)的语言多为SOV词序,而不带词汇标记的语言多在SVO词序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基于认知加工角度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词序差异问题的关注,心理语言学家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验证。

  一是认知限制假设。Hall、Mayberry和Ferreira注意到了Gibson等人在验证噪声通道假设时解释力的不足。为了说明多种词序出现的原因,他们先让被试完成可逆条件的手势语表达,再让他们完成可逆条件和不可逆条件的实验,发现鉴于先前可逆条件的SVO词序限制,在其后的不可逆事件中,SOV词序的选择频次显著减少,SVO词序选择较多;被试间设计也得到类似结果。他们认为,当先前实验是描述可逆事件时,会形成有利于此类事件表达的词序倾向(SVO),被试对随后事件的描述会受到先前词序的限制,会较多地使用这类词序(见图1)。

  Hall等人认为,除了语言交际压力影响词序选择外,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亦不可忽视,这对噪声通道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但是,研究者将SVO词序作为一种认知偏好来启动,形成后会限制其他词序的出现,如果在实验中调整SVO和SOV词序的出现顺序,SOV词序也会形成类似的认知限制吗?另外,如果假定这种效应只出现在SVO词序启动的情况下,无疑是将SVO词序对应到一种狭窄的、限制的认知加工中去。

  二是认知偏好假设。语言模块论将语言看作独立的、信息封闭的认知模块,拥有独立的发生和发展轨迹。从官能上看,语言加工需要三个认知机制的协调来完成:概念—意向系统、感觉—运动系统、认知计算系统。Langus和Nespor证实,语法结构的多样性来自认知系统对于某种词序的偏好,概念—意向系统和感觉—运动系统偏好SOV词序,认知计算系统更偏好SVO结构(见图2)。

  Langus和Nespor请意大利语(SVO词序)被试和土耳其语(SOV词序)被试对随机呈现的图画做手势表达,两组被试在表达简单句式和复杂(嵌套结构)句式时,都选择了SOV词序。根据语言模块理论,这种即时手势的产生是概念—意向系统和感觉—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说明二者更偏好SOV词序。研究者又给被试播放由人工合成的、韵律单一的母语词串,认为母语词串会激活认知计算系统,发现SVO词串理解得更快,说明认知计算系统偏好SVO词序。该实验为认知偏好假设解释词序差异提供了有利的证据。然而,认知偏好假设所基于的语言模块理论在解释具体结果时仍存在缺陷。目前,语言加工中概念—意向系统、感觉—运动系统和认知计算系统之间的分离性也还存在争议。

  三是词序的语义来源理论。已有研究大多从句子中的名词出发,分析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的生命性,推论名词的语义对词序的影响。Schouwstra和de Swart从动词入手,论证了动词语义对词序选择的影响。在具体事件中,动作接受者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按照默认的SOV词序表达,即可有效地传达信息;但在意向事件中,动作接受者是抽象的、非特指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在这种语境中,动作接受者更加依赖句子中动词的出现,此时,SVO词序似乎成为更佳的选择(见图3)。

  Schouwstra和de Swart在操纵动词的语义时,采用了两种动词:一是运动动词,对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的说明较为清晰;二是意向动词,此类动词具有三个特征,即抗替换性、非特异性和存在不确定性。通过这两类动词构造出两种不同的语义事件:具体事件和意向事件。两类事件均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荷兰语(SVO词序)被试和土耳其语(SOV词序)被试参加实验,观看图画并对内容做手势描述。结果显示,在描述客观事件时,绝大多数被试选择了SOV词序,在描述意向事件时,被试更多地使用了SVO词序。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动词语义对词序选择的影响,说明在语言产生中,词序选择是一个即时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并非由语法简单地规定和约束,而是与语义密切相关。但是,该实验只涉及了两类动词,更为细化的动词信息对词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揭示。

  综上,多领域的探讨丰富了语言间词序差异来源的研究,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理论之间相互排斥,如语言学家强调的垂直方向的语言演变和水平方向的语言交际。一些理论之间相互补充,如心理语言学家试图解释的认知偏好假设、认知限制假设和语义来源理论。多种理论的并存在理论发展初期十分必要,但是未来研究需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将各种理论进行整合与统一。汉语词序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汉语重语境、重语义,其词序具有灵活性。汉语词序研究可以为词序差异来源理论的建构提供证据。另外,我国多民族、多地域语言的词序丰富性也可以为词序差异来源理论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亟待进一步探讨和挖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