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陈乐妮:个体心理表征带来不同行为反应——解释水平理论应用广泛
2017年08月28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28日第1279期 作者:张彤 陈乐妮

  【核心提示】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其对事件的心理表征,而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不同的距离会使个体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表征,进而带来不同的行为反应。其因具有强大的解释与预测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释水平理论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认知理论,其核心观点之一是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其对事件的心理表征,而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不同的距离会使个体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表征,进而带来不同的行为反应。

  解释水平理论的核心概念

  解释水平理论有两个核心概念,即心理距离和解释水平,二者互相影响。

  心理距离是个体对距离的知觉,以个体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参照。如某事件非个体的直接经验,对其解释只能间接推断,个体知觉到的心理距离就较远。心理距离包含四个维度,即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时间距离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时间远近的知觉;空间距离是指个体对空间远近的知觉;社会距离是指社会客体与个体自我差异的大小;假设性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与现实的距离。

  解释水平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人对环境、事件的感知和理解。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即事件的某些特征更为核心,核心特征更具解释力。心理表征的层次性理论上可以简化为高水平解释与低水平解释。前者是去背景化的,更加简单、抽象、图示化,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征;而后者是背景化的,更加复杂、具体、非图示化,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在实际情境中,解释水平可以进行不同的操作化定义。比如,在Liberman和Trope的研究中,活动的吸引力表示高解释水平,而活动的可行性表示低解释水平;一些研究中,“为什么”表示高解释水平,“怎么做”表示低解释水平;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一件事情,支持性的理由是高解释水平,反对性的理由是低解释水平;在归因的研究中,特质归因是高解释水平,情景归因是低解释水平。对解释水平的操纵有两种,通过操纵心理距离的远近来影响解释水平;或操纵与解释水平相关的事件,例如,让被试写出4个参加某一活动的理由,以此来启动高解释水平;写出4个参加某一活动的办法,以此来启动低解释水平。

  解释水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解释水平理论,最早源于时间解释理论。该理论认为,时间距离会影响解释水平,从而影响个体的选择和决策,时间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Liberman和Trope在研究中让被试完成一个开放型问卷,问卷列出了一些活动,比如“读一本科幻小说”、“搬到一个新的公寓”等,实验任务是让被试想象这些活动发生在明天或者一年后,然后进行描述。结果发现,被试想象活动发生在明天时,描述语言会更加具体,比如“搬到一个新的公寓”会描述为“整理东西并搬箱子”;而想象这一活动发生在一年后时,语言则会更加抽象,比如“开始新的生活”。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探究了活动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在不同时间距离下对个体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体选择近期活动时会偏好可行性高的活动;而选择远期活动时,吸引力的影响更大,无论活动本身难度是否更大。

  随着研究的不断丰富,Liberman和Trope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整合,提出了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客体的心理表征的解释水平,取决于其感知到的与客体的心理距离,对心理距离远的客体倾向于进行抽象、去背景化的表征,采用高解释水平;而对心理距离近的客体倾向于进行具体、背景化的表征,采用低解释水平。该理论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纳入统一的心理距离的框架,不同的距离维度有着相同的解释水平原理。解释水平理论不仅指出心理距离影响解释水平,还提出不同的解释水平会影响人们感知到的心理距离。上述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支持。

  Henderson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了空间距离对人们推理和判断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纽约大学本科生被试假想自己供职于一家动画公司,他们需要把一段模拟三位少年在东海岸(空间距离近)或西海岸(空间距离远)参加夏令营的连续行为的视频划分成自然的、有意义的片段,正如解释水平理论所预测,远距离组的被试把视频划分为更少片段。Bar-Anan、Liberman和Trope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验证心理距离和解释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当表示心理距离的词汇与表示解释水平的词汇以一致的形式配对出现时,相比它们以不一致的方式配对出现,被试的反应时间显著更短。这说明,被试将远心理距离与高水平解释联系在一起,把近心理距离与低水平解释联系在一起,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解释水平理论的广泛应用

  解释水平理论因具有强大的解释与预测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认知领域,常用于解释社会交互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活动。比如对他人印象的产生,由于陌生人的社会距离较远,个体采用的解释水平较高,因此对他人更容易做出人格特质的归因而不是情景归因;此外,高解释水平操纵下的个体,社会分类的维度较宽,这也会导致将更多的人纳入一个群体中,以共有的人格特质来看待群体成员,以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维持。在人际关系研究中,还可解释礼貌用语差异,高解释水平操纵下的被试感知到的社会距离更大,因此对他人更有礼貌,交往时的语言更加客套,个体对他人的礼貌程度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距离的体现。

  研究发现,心理距离的延伸可降低情绪反应的强度,而解释水平的提高则可促进对积极信息的关注。研究还证实,心理距离影响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反应,相比道德违规事件发生在近时间距离(今天),当其发生在远时间距离(30年以后)时,被试报告了更高水平的愤怒情绪。有研究者探究了解释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发现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个体对道德判断的标准就越严格。

  决策方面的研究发现,心理距离较近时,个体更在意活动的可行性,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喜欢有价值的活动。协商领域的研究发现,低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关注协商过程中的细节,而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关注协商带给双方的利益。因此,高解释水平操纵下的被试更关注整体的利益,他们更擅长协商与全局利益相关的内容;低解释水平的被试对于细节问题的协商效果会更好。解释水平理论还可以应用在消费领域,不同的促销方式对不同的消费者作用是不同的,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促销,而对于低解释水平的个体,赠品促销的方式会有更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说“关心则乱”,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当局者”、“关心的人”对个体来说社会距离较近,解释水平是背景化的、具体的、细节的,因此不容易看清事件的本质问题;而“旁观者”则能以高解释水平去看待这件事,有全局观,因此更加清楚。歌词唱到,“明天会更好”,人们对未来抱有更积极的态度,但这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人们的解释水平提高,更加关注积极的信息,因而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