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社会心理学在格局中突围
2014年02月17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17日第560期 作者:俞国良 韦庆旺

  【核心提示】相比于北美的个体心理学、欧洲的群体心理学特色,亚洲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为特色,以本土心理学为依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研究视角,而这有可能成为亚洲社会心理学登上国际社会心理学前台的突破口。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北美长期占主导、欧洲后来融入、亚洲正在突围”的时空模式。相比于北美的个体心理学、欧洲的群体心理学特色,亚洲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为特色,以本土心理学为依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研究视角,而这有可能成为亚洲社会心理学登上国际社会心理学前台的突破口。


  北美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

  社会心理学在诞生后不久,以北美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获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和繁荣。2005年,Smith对那些曾经活跃在20世纪中期的社会心理学奠基者进行了分析,指出奥尔波特、勒温、墨菲、莫里、纽康姆和谢里夫等人有如下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实验科学的创造性参与者,尊重证据,追求通过批判性研究发现事实;二是他们的社会心理学都富有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的体验、意义和价值;三是他们都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涉猎;四是他们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将自己的研究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实际上,不仅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代创立者们,费斯汀格、沙赫特、琼斯、凯利、多伊奇等中生代的大师们也同样具有这四种特征,尤其是重视实验和关注社会问题这两点,他们无一例外地将其做到了极致。然而,也正是从社会心理学中生代尤其是费斯汀格开始,北美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具有个人主义色彩,表现为过分重视实验室实验的研究,而忽视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致使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了危机。

  欧洲社会心理学重视群体研究

  就在北美社会心理学陷入危机的同时,欧洲社会心理学开始异军突起。Steiner曾指出:“如果想重构一个在体现‘心理’的同时也体现‘社会’的社会心理学,群体研究正是开始这种变革的好地方。”北美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发生危机,源于它的个人主义色彩极端发展;而欧洲社会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崛起,源于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群体心理研究持续重视。在2001年出版的4卷本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中,《群体过程》和《群际关系》各占1卷,与《个体内过程》和《人际过程》平分秋色,这在北美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或教科书中是不能想象的。此外,欧洲社会心理学重视社会行为发生的宽广的社会脉络,采用非还原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追求建构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具有意义的理论甚至元理论。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欧洲社会心理学逐步得到北美主流社会心理学的认可,尤其是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和莫斯科维奇的关注“少数人影响”的社会影响研究,已经融入主流社会心理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不仅直接促进了主流社会心理学群际关系研究的热潮,而且正在向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渗透。莫斯科维奇针对“少数人影响”的社会影响研究,关注群体创新和社会变迁,与美国关注群体秩序维系和多数人力量的社会影响研究不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如果说社会心理学在危机之后获得了新的繁荣,那么,这种新的繁荣离不开欧洲社会心理学影响下的群体心理和群际关系研究热潮。

  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色

  在美欧社会心理学融合的同时,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征的亚洲社会心理学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心理学界的关注。2007年,《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出版了一期特刊,辑录了2005年亚洲社会心理学会10周年纪念大会的主题发言和评论,专题探讨亚洲社会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四位发言人与两位评论者之间达成了如下共识:在人类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与北美个体主义心理学和欧洲重视群体心理的特点不同,亚洲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是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从东方文化视角补足人类对社会心理的西方式“偏差”认识,这是亚洲社会心理学确立自己地位的突破点,也是为全球社会心理学作出独特贡献的潜力所在。而且,多年来亚洲社会心理学就是以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方式存在,欧美社会心理学也是这样认识亚洲社会心理学的。Leung对《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1998—2002年间发表的文章引用率进行了分析,发现被国际引用最多的11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为框架的跨文化研究和本土心理学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学家杨国枢的2篇论文和黄光国的1篇文章。Liu(刘豁夫)和Ng(伍锡洪)指出,必须立足(in)、关注(of)以及服务(for)自己的亚洲社会才能使亚洲社会心理学成为全球社会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心理学面临新机遇

  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在社会心理学这种时空格局嬗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机遇。首先,亚洲社会心理学走上国际前台的时候,必然是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力量为主导的。因为,中国不管是经济、人口还是文化,都在亚洲占据主导。2010年,《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了关于北京奥运会社会心理研究的专栏。2011年7月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建新成为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的新一任主席。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社会心理学正逐步扩大在亚洲范围内的影响。其次,不管是本土心理学还是跨文化心理学,之所以能够与西方文化相区别,并有可能为全球心理学作重要贡献的“文化视角”之载体之内核,主要是几千年来影响整个亚洲(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国文化;在本土及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最经常拿来与西方文化对比的,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因此,中国社会心理学更有潜力在本土及跨文化心理学领域作出更突出的贡献。最后,越来越多的华人社会心理学家活跃于国际社会心理学的前沿,他们大多以与中国或文化有关的研究著称,他们的研究工作有利于间接影响中国社会心理学获得主流社会心理学的认可。例如,彭凯平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已经被引用上千次;赵志裕和康萤仪通过研究双文化启动和文化适应进而揭示文化形成和变迁的研究,也代表了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