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古涵今 历久弥新
——廖序东先生的古汉语研究
2022年06月29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9日第2437期 作者:高梓琦 王建军

  廖序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终其一生致力于汉语研究与教学,为中国语言学贡献了卓越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治学精神。四十多年来,由他与黄伯荣先生共同主编的“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已历经六次增订,发行超过千万册,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引入现代汉语的殿堂,影响深远。廖序东先生不仅在现代汉语领域成果斐然,在古汉语学界也是声名赫赫的大家。略加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廖先生在倾情现代汉语研究和教学的同时,一直在楚辞研究、金文研究、《马氏文通》研究等领域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楚辞语法研究》《文言语法分析》等专著,发表多篇有分量的长篇论文,在古汉语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楚辞》语法研究

  1964年至1994年间,廖序东陆续考察了《楚辞》中若干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相关成果先以单篇论文形式公之于世,最终结集成《楚辞语法研究》一书。此书最初由语文出版社于1995年推出,2006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这些论文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展开研讨。词法研究往往以对某一虚词的描写为切入点,之后则转入相关句式的分析解读,共有《论屈赋中人称代词的用法》《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释〈离骚〉的“之”字句》《释〈离骚〉的“其”字句》《释〈离骚〉的“以”字句和“而”字句》《释〈离骚〉的“於”字句和“乎”字句》等六篇。在有关人称代词的讨论中,廖先生对《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篇的自称代词“余、吾、予、我朕”及对称代词“汝、尔”用于主格、宾格和领格的情况作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对前人时贤的种种观点进行了评价。在诠释相关虚词的过程中,廖序东特别注重结合句式和语境,详细考察了楚辞中的六类句腰虚词,并对其功能、意义、用法及构成句式进行深入分析。句法研究则大致围绕重点句式展开,包括《〈离骚〉文例新探》《〈离骚〉的句法》《〈天问〉的疑问词和疑问句》《论屈赋中的宾语前置句》四篇。这些文章立足文例,探索了《离骚》的体裁样式、句法章法特征以及散文化的句法表现,考察了《天问》中疑问词及疑问句的构造类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楚辞的句法、句式、句类进行了穷尽调查与细致分析,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

  《楚辞语法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对楚辞进行全面系统语法研究的专著,一改之前的文学、史学等研究视角。在这部著作中,廖序东展现了他独特的研究风格,将翔实的统计、细致的描写与精准的考据融为一体,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如何从语言学角度深度解析文学作品的成功范例。

  文言语法研究

  1981年,廖序东出于“给读者提供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的愿望,出版了《文言语法分析》一书。该书从清代桐城派宗师姚鼐所作的《登泰山记》出发,通过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的对比,指出文言与白话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词汇和语法。在本书中,他以文言文为对象对古汉语语法进行分类讲解,讨论句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大量的文白翻译与对比,以便读者能够识记文言中常用词的意义用法,并掌握一般的语法结构。

  《文言语法分析》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文言语法概要”,涉及词类、词类活用、句子、句子成分的位置、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语法分析与普通话翻译六大内容,内容分类详细、定义清晰,并附有大量的举例说明。下编为“文言语法分析举例”,选取《更法》《曹刿论战》等二十二篇文言文进行逐句语法分析,并将其全部翻译为普通话,同时选择文中一部分词语进行详细解释。在篇章分析中,他不避疑难,不刻意选择“听话”“合适”的句子为例,一切分析皆从语言事实出发,对提高读者的文言运用水平具有切实而显著的作用。这本专著理论联系实际,对古汉语的研修及教学均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及指导意义。

  1991年,廖序东在《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上发表《金文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并在下一年出版的《汉语研究论集》中发表续作。这两篇文章同时被收入20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廖序东语言学论文集》之中。在文章中,他通过对一系列金文文辞的释读,先考证了84例实词复合词,其中动词47例,名词15例,形容词20例,代词2例。后又续考32例复合词,其中动词16例,名词7例,形容词8例,介词1例。此二文材料丰富、考据严密、分析透彻,不仅对于后人正确通读金文大有裨益,而且颇有助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途径的探索,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廖序东长期倾心于《马氏文通》的研读与教学。在《〈马氏文通〉所揭示的古汉语语法规律》一文中,他关注马氏在文中多处提及的“道”“例”“义例”“规矩”等语法规律,从中归纳出十五条并作举例说明。这十五条规律具体如下:句读集字,各有定位;指名代字、询问代字之次;“之、其”二字用法之区分;偏正次间参否“之”字之规律;约数(即分数)表示之形式;象静的比较;名字状动、别类字用为动字、内动用为外动;两外动字参以“而”字,止词同者三例;外动字转为受动字(即被动)六式;“之”为读之记;止词先动字;司词先介字;传信、传疑各助字作用之区分;起词可省;语词先于起词。在《〈马氏文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文中,他将马氏文中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总结为八种,分别为:归纳法、比较法、区分常与非常法、结合修辞分析法、句型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重点分析法、篇章段落分析法。

  从开设课程到撰写文章,廖序东始终注意确立教学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因而能够在《马氏文通》研究领域中高标独步、独树一帜。其《马氏文通》研究融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体,为后学正确解读和评价《马氏文通》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性意见。

  古汉语研究方法

  除了厚植强基的治学理念,廖序东在古汉语研究中采纳的研究方法尤其值得后人仿效。

  第一,确立融汇古今的研究视野。他将传统的训诂校勘法与现代统计法相结合,不拘泥于古法,一切方法皆为文章分析服务。例如,在对《楚辞》的考察中,他根据用例统计出《离骚》中有6例上“以”下“而”字句、4例上“而”下“以”字句、7例上下都是“以”字句,12例上下都是“而”字句,从而推翻了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中“屈赋常用‘以’‘而’分属一韵之上下二句”的论断,并对姜亮夫据此改《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为“因芙蓉以为媒兮”的做法提出质疑。

  第二,坚守篇章段落语法分析的理念。例如,在《文言语法分析》中,廖序东运用大量的笔墨分析了二十二篇文言文,文中每一个句子都采用加线法来分析句法结构,后又逐字逐句翻译和解释。在分析《离骚》的句法时,廖先生指出,“句有句法;两句一韵,上句句末用一语气助词‘兮’字,下句句末用一韵字,上下句有上下句的句法;四句两韵,合为一解,共93解,解有句法。因此对《离骚》句法的考察,应分句、上下句、解三个层次来进行”(廖序东《楚辞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究根寻源,廖序东所采用的古汉语研究方法,其一是潜心继承其师黎锦熙先生所创立的句法分析传统,其二是大力汲取古今中外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训诂校勘与统计学相结合的这种做法,得益于其自身深厚的国学基础和现代的语言学理念。

  时至今日,廖序东开创的许多古汉语议题仍被学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课题,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古敬恒教授的《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廖序东教授〈金文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读后》围绕廖序东的《金文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既对古今相同的同义并列复合词加以举证,又对金文特有的同义并列复合词进行补证,重申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产生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先导之路。冯胜利教授的《韵律文学的语言学分析——从廖序东先生的“于/乎”之别说起》认为廖先生的楚辞语法研究开启了汉语韵律语法分析的先例。他通过论述“于”“乎”的分布变化及二字的间拍、填拍作用,证实廖先生当年的推论——楚辞句中先“于”后“乎”的分布顺序“使得上下句的吟诵有比较强的音乐性”——完全符合汉语韵律类型的演变趋势。此外,廖序东的研究理念更启发了许多青年学者,《文言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分析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古汉语句法结构及特殊句式的系统研究领域。

  除了语言学界以外,廖序东的古汉语研究成果还在文学、历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中国诗体历次转型中的语法因素,还是唐前辞赋句式演变和诗歌韵律节奏,他的研究成果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廖序东先生在古汉语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语言学界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学术瑰宝。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河南商水方言同形补语套叠现象研究”(KYCX22_316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