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大有学问
——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研究纪实
2022年02月25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5日第23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2月的江南,难得的阳光透射出融融暖意,给宁静的冬色平添了不少温情。应疫情防控的要求,记者与江南大学食品安全研究团队的面访地点,约在了该校南门外的一处咖啡馆。隔着楼下的玻璃窗,记者看到吴林海和浦徐进两位老师已经到了,并在交谈着什么。他们笑着招了招手,于是入座后我们的话题开始了。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的粮食,既要保证老百姓能吃饱,还要确保老百姓能吃好。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专家学者团队,由吴林海担任首席专家,聚焦事关“吃好”的食品安全问题,10年来持之以恒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经前期的有效沟通,团队成员吴林海、浦徐进、王建华、洪巍接受了采访。

  “我的第一个也是江南大学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批是2009年,到2013年、2018年陆续获批了两个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从‘公司+农户’模式、农户行为到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持续的供应链研究,我发现,食品安全在不同时期、不同业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研究对象本身的不断演进推动了研究不断向前,从而形成了新的学术增长点。”首先接受采访的浦徐进说,农业新业态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催生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全新空间。

  “我是2012年6月28日到学校报道的,29日办手续,30日学校放假,所以我记得很清楚。10年来,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上不断优化、不断叠加,实现了迭代提升。对现实问题的持续探索,就像‘扒洋葱’一样,一个层面的问题被研究解决之后,会接着发现里面还有一层甚至好几层,最后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只有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研究的终极目的才能真正实现。”王建华认为,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农业生产与企业发展的绿色转型。

  “我们团队进行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是全链条、全过程、系统完整的。我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明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探讨舆情治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掌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发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理论,增强政府驾驭风险的能力,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作为相对年轻的成员,“80后”的洪巍加入研究团队的时间也有近10年了。

  采访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研究院老师们就10年来研究团队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各个领域进行的调查研究、获得的项目成果、积累的心得思考,向记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吴林海则把绝大多数的讲述机会留给了团队成员。他在另一张小桌上或用电话进行工作沟通,或用电脑撰写文稿,还逐字逐句地指导三个学生设计和完善调查问卷。

  “我是农民的孩子,种过地、吃过苦,深知老百姓生活的不易。从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眼光向下是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把脉开方,眼光向上则事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国计民生,这是我,也是整个团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有了责任,就有了无穷的动力。”谈及持续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推动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走向深入的不竭动力来自哪里,吴林海深有感触。

  十年坚持 催生累累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针对现实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明晰问题根源,提出对策建议,推动风险治理,是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途径。

  研究院专家学者团队以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为主要平台,汇聚团队成员全部力量,集中研究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著作、论文、决策咨询报告,推动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实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学术理论界还是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实践中,研究院的工作均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2022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记者正在梳理相关背景材料、完善采访提纲时,吴林海发来了微信消息说,研究院收到了新年的“第一个大礼”,浦徐进教授等的专著《供应链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之路》获得了国家商务部2020—2021年度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在此之前,这本著作已经获得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在虎年春节来临前夕,团队收获了更多的新年“大礼”。吴林海、王建华等分别收到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邮寄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道路》《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两本专著——这是研究院服务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探索中国道路的最新成果。

  一个国家级奖项、两部重量级著作,成为研究院专家学者团队10年来不断深化研究、推出高水平重大研究成果的缩影。更翔实的数据显示,10年来团队10位成员先后出版了近20本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学术研究成果十几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等奖项。团队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0多个省部级项目,团队成员100%具有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经历。

  作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研究院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累计撰写发表6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其中近40%获得党和国家以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团队承担了20余个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与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年度累计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

  “10年来,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秉承新时代学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持之以恒进行食品安全理论研究,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我们以进行深入调查为基本方法论和研究基础,基于国际经验与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食品安全风险难题的有效破解路径和治理之道。”吴林海说,研究院正式成立10年来,这样的独特风格已经融入每个成员的研究血液之中。正是依靠着这一长期形成的风格与坚忍不拔的努力,研究院全体成员踔厉奋发,使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硕果累累。

  始终如一  聚焦食品安全重大课题

  研究院的组建和研究方向的设定,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进入老百姓生活视野的背景下,依托江南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而完成的。江南大学的这两个学科均入选了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依托学校优势,研究院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聚焦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治理层面而非技术层面的重大问题,重点开展风险治理和政策研究。

  “21世纪头十年,以2008年‘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为起点,由食品安全风险引发的诸如瘦肉精、染色馒头、蒙牛纯牛奶强致癌物、地沟油、牛肉膏、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高频率地连续发生。”吴林海以2008年国家商务部发布的《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为依据,列举了几个数据:在受访者中 95.8%(城市)和94.5%(农村)的消费者关注食品质量安全,分别有20.2%、18.3%和45.3%、36.6%的城市、农村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令人失望和政府监管不力。英国RSA保险集团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风险调查报告——《风险300年: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指出,中国受访者最担心的首先是地震,其次是不安全食品配料和水供应。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等在2011年发布的《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有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

  “英国这份调查的时间是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不久,这是此时中国居民将地震风险排在第一位的主要原因。”吴林海解释说,种种现实现象和研究报告都表明,研究院成立时,中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已刻不容缓。

  江南大学是我国食品科技领域最著名的高校之一,学校审时度势,在2012年作出了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组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团队的决策,并迅速付诸实施。吴林海被从政府部门“挖”过来,浦徐进、王建华、洪巍骨干成员从校内外加盟,此后10年间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团队。10年来,团队始终聚焦食品安全重大课题,围绕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总体状况怎么样、“燃点低”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何科学治理等重点问题,展开了坚持不懈的研究。

  明晰总体状况与风险根源,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终解决的前提。研究团队的首要工作,是持续关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变迁与发展。相关研究形成了有广泛影响力的系列报告——《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在系列报告的研究过程中,团队通过模型研究、消费者调查、宏观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已进入了相对安全的风险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是取得这一重大进步的根本遵循。

  追根溯源,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在生产端,因此其风险治理也必须上溯到生产端。王建华牵头在10年间就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质量,重点通过对生猪养殖密集省份、粮食产区进行问卷调查、作典型案例分析,解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化学品、病死猪处理、畜禽废弃物处理等行为,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研究形成的咨询报告,多次获得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实现了理论研究成果向政府决策的有效转化。

  团队的研究还表明,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是“管”。为了全面反映“管”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生效的经验、做法,吴林海进行了专门研究。2018年,他在《“舌尖上”的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风险治理》一书中提出,中国食品安全“燃点低”在人为因素,在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与流通、进口食品、食品消费等“从田头到餐桌”全程链条体系中,主要由少数市场主体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造假与滥用化学投入品等导致。“只要我们控制好这些‘低燃点’,中国的食品安全是有坚实保障的。”吴林海说。

  食品安全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其治理对策也必须应时而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和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农产品和食品的线上销售日趋活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新领域、催生了新的风险形式。浦徐进通过对京东、苏宁、美团等电商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并与无锡、上海的典型企业进行密切业务合作,全面考察供应商、实体店、电商、消费者的行为逻辑,综合运用案例整理、统计分析、数理建模、数值仿真等方法,对新业态带来的食品安全新风险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协调优化机制和应对之策。其主要成果,就是两次获得重要奖项的专著《供应链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之路》。在这部著作中,团队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策略。

  扎根现实  将调查研究作为看家本领

  推进食品安全治理实践,需要以扎根现实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支撑,在明确食品安全治理方方面面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各地实际、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政策制度落地实施和食品安全状况改善。调查,已成为研究院团队成员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看家本领,成为团队成员的普遍认识和行动,这是此次采访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食品安全重大的现实问题是什么,未来的趋势如何,新的风险点在哪里?这既需要在理论上思考,对国内外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实际,问计于民。在办公室、实验室苦思冥想完全有可能百思不解。”吴林海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是团队研究方法的重中之重。10年来,团队平均每年要展开10多次问卷调查,到10多个地方进行案例分析,并且持续跟踪,“直到搞清楚真正的问题为止”。

  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有发言权,团队对此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自2011年——这一时间比研究院正式成立还早一年——以来,团队组织江南大学本科生、研究生面向河北、河南、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江西、宁夏、四川、云南等省区,开展大规模、持续性线下调查研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采用线上的形式进行调查。通过大规模的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团队归纳出了老百姓最关注的五类食品问题、最不满意的三类消费场所以及需要改正的三类监管方式等。

  市场主体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其生产经营行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为此,团队组织进行了市场主体行为调查。2013—2018年间,团队结合研究主题进行了多轮次、全方位的实地调研,从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和产业绿色转型角度出发,分别针对农业生产者和企业经营主体。在调查区域和对象方面,包括河南、山东、江西、贵州等生猪养殖密集省份生猪养殖户的兽药投入情况,畜禽养殖大省山东6市30县(区)养殖户的畜禽废弃物处理情况,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的农药使用行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926家食品生产制造企业的绿色生产情况等。在9轮次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安全生产转型的现代化路径》《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等专著。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传统线下调研,却进一步触发了团队成员深入调查的热情,催生了线上调查等新方式。团队成员连续三年在线上就农贸市场上全面禁止在农产品公共交易市场现宰现杀活禽、构建多样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共享农业与促进农产品线上交易、后疫情时代加快推进农贸市场转型升级等一系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调查,为推动农贸市场高质量转型提出了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建议,撰写了多个咨询报告并获得省部级批示。

  疫情发生后,网络在人们农产品消费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团队在研究微博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的基础上,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大规模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公众问卷调查,深入探讨网民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2016年为例,洪巍等团队成员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2个省共48个城市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网民看好当前和未来的食品安全状况,且对网络上的食品安全信息比较关注但信任程度不高,大部分受访网民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数量比较多但相关辟谣信息的充足程度和及时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调研结果形成并公开发布,有助于深入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准确把握公众的食品安全信息需求,推动科学制定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问题,首先是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推动其解决,坐在书斋里凭感觉和想象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进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客观的判断,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王建华说。

  “基于网络研究网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问题,不能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要掌握他们真实的看法、真实的认知。所以我们每年都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传统的问卷调查之外,近年来我们开始探索利用大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结构化的文本、非结构化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分析,不断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洪巍表示。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已内化为团队每个成员的研究习惯。在前述重要调查之外,团队成员山丽杰展开了人造猪肉的调查,徐玲玲调查了可追溯猪肉市场规模,王晓莉调查了中国食品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而陈秀娟、岳文、徐磊则分别以可持续饮食、农产品国际贸易、生鲜农产品线上交易等为关键词进行了调查。此外,团队以“健康”为关键词,已与相关单位合作在江西省南昌市完成了3万多个少年儿童的膳食营养问题调查,即将与江苏省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全省性的膳食营养调查。

  面向健康  走好食品安全的“中国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吴林海总结说,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领域,我们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道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为世界各国解决普遍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

  “我们始终如一地研究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课题,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食品安全状况,理论上的根本目的是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于规律性的高度,科学揭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道路,研究中国与西方治理道路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为未来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这是学者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学者的责任与使命所在。”吴林海表示,团队为这样的宏观目标进行了10年的努力,形成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考察报告》以及新近出版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道路》等标志性成果,向世人展示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两部著作放眼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系统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历程,全面总结研究院10年来研究历程和成果并明确提出:食品安全风险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均不可能独善其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使得中国在短期内同时集中爆发了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依次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涉及人口如此之多、对国计民生影响力如此之巨、治理难度如此之大的食品安全领域不断探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不仅实现了粮食供给从长期短缺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利用世界5%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为占世界近20%的人口提供了95%的食物,而且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初较为低下的状态持续提升到现在稳居世界中上等状态,为世界瞩目。

  中西方国家治理食品安全风险制度体系演化,既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工作,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吴林海表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食品安全工作由食品数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向食品质量安全深刻转变的内在逻辑,食品安全监管由具体行业监管、综合监管向食品安全风险全程治理重大变革的历史轨迹,中国向世界表明,我们已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道路,这就是:既要科学把握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全球普遍性规律,具有“全球视野”,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突出“本土特质”,体现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高度融合;既要坚持技术创新,强调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引导食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又要坚持治理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创新,形成有效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体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以食品安全“四个最严”为遵循,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又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特殊作用,体现治理主体间的有机统一;既要系统回答“治理什么”“谁来治理”“如何治理”,又要科学设定食品安全工作的计划安排、行动方案、时间表与路线图,实现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机制间的内在统一。

  75万字,20多位学者参与撰写,历时4年而成,《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道路》这一著作全景式地展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数量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历史演变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治理食品安全风险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上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宝贵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陈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谢明勇教授等业内人士认为,该书是第一部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工作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著作,更是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团队10年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集大成之作。

  “回望过去的10年,我们团队持之以恒,展望未来,团队有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全新的前景。”在采访的最后,吴林海表示,研究院进行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校党委书记朱庆葆、校长陈卫在内的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被给予极高期待。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食品的要求也逐渐从“安全”向“健康”转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研究院将结合食品安全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以既有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为基础,推动信息技术和工具在基层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的应用和市场监管信息体系完善,开展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的负面效应等方面研究;更重要的是接上“健康中国”天线,聚焦人民健康,在食品“安全化”基础上,面向“营养化”开展大规模的膳食健康调查研究,以更丰富的研究成果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