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2022年02月24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4日第2354期 作者:谭好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十个方面对我们党一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作出了科学总结,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理论创新。这个历史经验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而且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政党。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走向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在未来的征程中,坚持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旺盛的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纲领的政党。从起源上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产物。就发展历程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重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然而,对于如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难的历史探索。1938年,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并将其作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1—1942年,毛泽东同志又先后写下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结合当时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理论阐述。经过延安整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指导社会革命,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变革充分说明,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起来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国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需要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指路领航。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决议》不仅科学总结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求我们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求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自然逻辑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一文,科学论述和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其中包含了革命理论必须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在长期奋斗中,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使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具体做法、检验标准、理论内涵概括化明确化,从而为新时代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正确路径。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于伟大变革的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另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变幻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彰显出强大生机活力,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种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既为理论创新带来了新情况、新任务,也为之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能够适应和满足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智慧的一个历史检验,也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勇于承担的时代使命。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中国未来发展的答案不应该从现成的教科书里寻找,也不可能找到,而必须从变革的现实中进行理论创新,以创新的理论来指导现实的变革。至于如何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继续基于全球性的视野全面研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大势、发展规律与当代变局,以从中获得中国自身发展的经验与借鉴,更要立足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改革发展,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观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创造中国理论,从而使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各方面更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构筑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理论支撑。《决议》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的科学总结,也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吹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号角。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够在聚焦和回应时代关切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材料、新问题、新观点、新内容,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