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年12月29日 0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9日总第2319期 作者:钟丽佳 郭聪

  何克抗(1937—2021),从物理系本科到无线电电子专业硕士再到大学教授,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凭借自身坚毅勤奋的品格不断创新,在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对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影响深远。他是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先驱,是中国首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顾问委员会专家等。何克抗教授及其团队最为杰出的贡献是创立并践行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创新理论。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综合梳理和总结,对推进当代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依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借鉴创新建构主义思想

  何克抗在教学论领域的主要贡献在于批判性借鉴创新建构主义思想。他是国内最早引介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聚焦学习者认知结构通过量变和质变,与外部刺激不断调试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事物性质、规律和联系并存入长时记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方法论认为,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学习是将新知和旧知对接,将“你知”和“我知”对接,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指导观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以真实问题为引,为独立自主和小组协作搭建平台,在结构性支架的支撑下多视角、多途径、多频次学习相同内容,以迭代螺旋式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何克抗提出,在借鉴西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纠正对建构主义的一些现存偏见,厘清一些观念。一是防止过于宣扬“学生中心论”。西方国家人口密度低,师生比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技能型要求低,在教学时间充裕、学生原有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但是我国国情是师生比低,班级规模大,教学时间有限,应该采用先由教师归纳讲解,再由学生演绎探究的方式。中国特色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是由教师主导创建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学习环境,由教师主导的外因来驱动学生主体的内因发展。二是防止“主观主义唯心论”。作为认识论的两端,西方建构主义试图与客观主义划清界限。最初的建构主义是完全依据主观理解,否定了教师对客观知识的传递作用。乔纳森提倡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完全对立的,他认为知识完全是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构建的,意义因人而异,故而推崇“纯粹学生中心论”。这种脱离客观事实联系的建构易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沼泽之中。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坚持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正是我们中国学者所倡导的新型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基础。

  何克抗还提出,中国特色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源自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学生经过积极思考,遇到难题想要求解时,教师适时而启,当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适时点拨,助其生发。这充分回应了建构主义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进而自主探究,教师从旁辅佐的自主建构理念。

  创建中国式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最佳平台,但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技术条件不足,要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存在实际困难。如何向乡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内时间内“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感知丰富的世界是中国式翻转课堂的研究起点。

  何克抗团队一直在探索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创建了中国式翻转课堂,2020年恰逢该实验项目推行20周年。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实行“2+1+1”模式——教师用20分钟主导,学生花10分钟扩展阅读,再用10分钟写读后感。经过近600多所城乡各个层次的学校试验,实现了大部分8岁儿童“能读会写”的目标,实现了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跨越式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扩展阅读”和“写作练习”的重要性,但迄今为止,除了考试以外,这两项任务一直是在课外完成的。何克抗团队正是在创新语文学科教学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引下,实现这一伟大突破。此外,实验还采用了“师生对话、同桌对话、拓展听读”等三个环节为支撑的“1+1+1”英语学科跨越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跨越式教学模式源自何克抗提出的语觉论,听说能力具有先天遗传性,读写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抓住小学四年级之前的语觉生长发育关键期,创设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可促进听说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上述中国式翻转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同时弥补了西方翻转课堂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以及基础年段儿童不善自主学习的弊病。这项实验研究为创立中国特色教育实证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经过本土实践验证的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而且还要增强试验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建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体系

  技术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体系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的应景之作。中西方学者对创客教育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学者认为青少年要学会通过技术手段将脑中的创意变为实体产品展现出来;国内学者认为应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以及创造能力。西方的实体作品与我们的创新能力基本相当,但是无法囊括我们期望的包含创新思维的精神产品。也就是说,具有工匠精神的不仅仅局限于高级技工,也包括文学艺术大师。

  目前,我国的创客教育已经启动,但还没有和现有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呈现“业余化”状态。何克抗提出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学生已经完成了创客作品,还不知道为何做,为谁做,缺少创造目标和动机。在各级各类学科教学中通过思政课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下面五个要素入手:1.本着“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的原则培养发散思维;2.培养直觉思维要将知识结构化、可视化;3.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三者是创新思维的关键要义,三者要联合培养,培养形象思维的前提是观察和积累;4.逻辑思维要注重结合各学科知识点的推理和重构;5.培养辩证思维要求学生积极运用二分法研究现实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创客课程来落实。中小学的自然科学与艺术课程可以借鉴STEM设计理念,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优化和整合。此类课程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应通过完善教学设计教会学生“能说、善问、敢做”。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采用我们自主创新的课内外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模式。教师主导的课内融合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学习来实现,教师要在探究前设置启发性问题,在探究中提供认知工具和协作工具,在探究之后帮助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融合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来实现,教师的角色与探究学习有所不同,启发性问题变成了真实问题,活动中的提供工具变为监控进程组织管理进程,活动后帮助总结变为组织评估。两种模式都在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方位实现知识外化。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以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引领,为促进教育公平而努力。在物理创客空间选址时要考虑公平和长远发展,兼顾城乡、东部和西部、名校和普校,充分利用元器件来开发创客活动,以此缩小各地区的数字教育鸿沟。

  何克抗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者之一,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史价值,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与归纳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理论。此外,他对于基础教育各个学科教学论的变革和创新,尤其是语文和英语学科建设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作用,为迎接教育3.0时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