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年07月07日 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7日第2202期 作者:祝平

  王佐良(1916—1995)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开始现代派诗歌研究与创作,同时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194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其一生就英国文学史及编纂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体学研究诸方面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文学选集及注释、文学创作40余部,是一代外语教育大家、学者、翻译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综合梳理和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王佐良在英国文学史研究及编纂方面成果卓著,出版了《英国文学史》《英国史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散文的流变》《英国文学史论集》等标志性成果,体现出独特的学术思量。首先,在英国文学史研究模式上,他既吸纳苏联文学史系统性强和英美文学史分析力强的优势,同时又摒弃苏联模式中以“人民性”或现实主义来贯穿一切的公式化、否定文学性的做法,也避免了英美模式中着重学术考证和作品欣赏而缺乏系统性的缺陷,从而建立了以文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演化为经,以大的文学潮流为纬,以“特写镜头”来讨论重要作家的文学史研究模式。这是王佐良经过对比思考后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学术品格的外国文学史研究模式。其次,在英国文学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他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评论具体作家作品时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潮流、国内国际大事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实事求是地阐释与评价作品。此外,在英国文学史叙述方式上,他创立了将叙述性、阐释性和文采性有机结合的文学史叙述方式,抛弃了一般学术专著理论偏多、语言艰深、文采不足的做法,通过较多地引用作品使读者了解原作内容,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叙述时显现中国观点,力求将题材和技巧结合起来。在文字表达上借鉴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注重“文采”的传统,增加文学史的语言美感和文学性。这是具有中国视角、适合中国国情的外国文学史叙述方式。

  王佐良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契合”论,体现在其英文比较文学专著Degrees of Affinity-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和其《英国文学史》第二十二章“英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论契合》探讨了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人对凯尔特文学的关注,以及查尔斯·兰姆和詹姆士一世同时代剧作家之间的“契合”。这种“契合”论融合并超越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模式,体现出王佐良的理论创新勇气。在《英国文学史》(单卷本)第二十二章“英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王佐良将英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既讨论英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又关注法、俄、挪威文学、东方文学(如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影响与互动,论证了英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之“契合”。

  王佐良的翻译研究学术思想宏观上体现在翻译的功用上,微观上体现在翻译准则、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主体的选择上。首先,在翻译的功用方面,他认为翻译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问题,翻译可以推动一个国家文学文化的发展,有助于不同文化文明互鉴。比如,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和近代社科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推进了社会改革,引进了新的文学式样。他还认为,译者必须在注意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原文的要求,寻找适合社会场合的“对等说法”,翻译离不开“文化比较”。其次,王佐良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准则:区分文类特点,全面忠实原作,为读者着想。具体体现为:一是信息类译意(内容、事实、数据等力求准确,符合当代国际习惯);文艺类译文(作家感情色彩、文学手法、结构形式等力求保持原貌);通知、广告类译体(格式、方式、措辞符合该体在该语言中的惯例,避免“以我为主”)。二是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三是译文要让读者觉得可靠(无歪曲或遗漏)、可读(流利,读得下去)。最后,关于翻译的方法:他认为译者要先提升外、汉语言修养,吃透原作。然后按照顺译优先,必要时直译,顺译直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翻译活动。在翻译主体的选择上,他倡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翻译。译者不应该什么都译,通常只适宜于翻译某一类作品,“只应该译与他自己的风格相近的作品”,因此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

  王佐良虽以英国文学史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为主,但一直关注文体学研究。其文体学研究学术思想更多地与英语语言学习、文学研究及翻译相关。他提出,文体学研究须注重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社会语境决定着语言的使用和变化。文体学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翻译者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和翻译人员在大致掌握了语音、语法和词汇后,需要提高识别各种文体(如口、笔语、正式用语与非正式用语、法律文书、商业合同、外交条约、外交会议决议案草案)的意识和能力,识别越出语言常规之处,做到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英语。此外,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既需要“共同核心”,也需要“各类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提出对专门用途英语进行教学和研究,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下无疑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

  王佐良在牛津大学完成的硕士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The Literary Reputation of John Webster to 1830)于1975年由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出版单行本,成为该校编印的“詹姆士一世时期戏剧研究丛书”之一。此书受到国外行家的一致好评,特别赞扬了王佐良把枯燥的考据写得生动、富有文采和幽默感。王佐良的比较文学专著英文版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又于2015年由著名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在美国书展推出。此外,王佐良还有少量研究论文在Life and Letters Today,O’Casey Annual,Studies in Scottish Literature 等国外学术期刊发表,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王佐良也多次出国讲学,讲授中国散文、中国新诗、文学史方法论、莎士比亚在中国、英美文学在中国、文学教学等专题,给外国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内对王佐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多以书评和读后感的形式出现,主要涉及王佐良的比较文学观和对王佐良翻译作品的评析。1995年王佐良逝世后,学界对其研究逐渐升温。至今,国内有关王佐良的研究论文(含学位论文)达150余篇,但主要是关于王佐良翻译学术思想的研究,约占发表论文的94%,而对王佐良外国文学史研究、比较文学学术思想之研究却不充分,对王佐良文体学学术思想之研究也很鲜见,更未发现对王佐良学术思想的深度综合研究。

  王佐良作为新中国一代外语界学术代表之一,对我国外语学科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史价值,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与归纳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理论,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尤其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