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心织辞 综述性灵——吴功正的美学史研究
2021年03月10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0日第2122期 作者:沈玲

  

  吴功正(1943.10—2018.11),江苏如皋人。曾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家。代表著作《小说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等。吴功正去世后,其家人将其著作及藏书捐赠给家乡如师附小,建立“功正书屋”。

  2020年8月,吴功正撰写的“美学史论稿”四卷本丛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时距他去世近两年。

  新出的“美学史论稿”丛书是吴功正对自己之前所著三部美学史的重新修订。几部书的框架、结构和体例并不完全相同,但每个阶段的美学史史料翔实,构成了此套丛书海纳百川的磅礴美。其中,《六朝美学史》初版于1994年12月,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修订后增加了《青瓷、陶俑美学》等,在文字上又加以芟除,从60万字变为54万字;《唐代美学史》初版于1999年7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60万字,修订后增加了《茶道美学》《佛教与书法美学》等,近68万字;《宋代美学史》初版于2007年10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后增加了“工艺美学”“文化精神与美学精神”“理学与美学思维”等章节,又对原书加以提炼概括,篇幅从原来的72万字精简为50万字左右。修订后的著作近180万字,可谓鸿篇巨制,但纲举目张,要言不烦。

  此套丛书还包括吴功正近年来新的学术成果的总结之作——《中国美学史论》。作者用约17万字的篇幅,分别探讨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观念、研究内容、研究理念、研究程序和书写方式等极具概括性的问题,又对文化遗存、出土文物(文献)、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辨析,还对中国近现代以来鲁迅、郭沫若和闻一多等人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作了阐述。此书既可作为“美学史论稿”系列丛书的总纲,本身又是一部极具思想性的美学史理论著作。

  

  ■吴功正著“美学史论稿”丛书

  作者/供图

  修订后的中国“美学史论稿”丛书的学术特色与亮点,正如吴功正所说,是“通史在胸,断代在握”。他从中国美学史的转折期——六朝美学入手,再及中国美学的辉煌期——唐代美学研究,最后为中国美学发展的高峰期——宋代美学,又因宋代美学的影响,兼及金元美学。选择这三个时期的美学进行研究,颇显吴功正作为美学史家的睿智眼光。作者在每个美学断代的论述中,又都基于对中国美学史发展线索的总体观照。比如在论及唐代美学史时,通过对美学思潮的考察,作者发现,中唐在审美理想方面具有转向主体内心的特征,也更有世俗化的内涵。因此,中唐的“中”意义不仅在于分期,也不仅在于唐代,而是在于整个中国美学史。中唐改变了整个中国美学史的方向和轨道。这是对美学史线索的梳理与衡量后得出的独到结论,也反映出吴功正作为美学史家所具有的渊博学识与精辟见解。

  作为中国美学史著作,就内容而言,既要体现作为美学的一面,又要体现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功正的“美学史论稿”丛书是真正充满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美学史著作。中国文化所有的整合型思维使得中国美学的呈现方式不同于西方美学,它不是纯理论或纯概念的,而是由各类形态的文本综合而成或者说是蕴藏并流动于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吴功正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丛书中既对理论型的专论进行了言说,如姚最的《续画品》等,又结合大量的文艺文本进行了分析。像《唐代美学史》中有不少专章对唐代文人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的资料来源虽多是文学艺术作品,但作者切入的角度非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的,而是审美的。中国美学史是包含社会、艺术、生活、哲学、自然、政治等在内的多学科会通史,“美学史论稿”丛书资料充实,如良玉盈箧,琳琅满目。作者在文本的阐释中,不断追问探讨文本言语的美学意义,并保持原意义的敞亮。

  中国文化讲究洞入精微,求诸高远。吴功正特别注意从中国文学、美学的微观现象中观照属于时代的宏观的美。丛书特别注意对中国历朝历代特色美学的阐述。几部美学史中都有门类美学,像《六朝美学史》专注于绘画、书法、乐舞、雕刻、园林、青瓷、陶俑、文学等门类美学,《唐代美学史》则对建筑、园林、书法、乐舞、美术、服饰、茶道等门类美学作了细致阐释,《宋代美学史》除了建筑、园林、书法、美术外,又增加了音乐、百戏和舞蹈等美学的探讨。作者真正沉潜到诗歌、绘画、雕塑、服饰等门类美学的底层,从美学史提供的现象存在本身出发,做客观考察,发现其中的差异性、变动性。他在对六朝到宋金元美学进行历史叙述时,既侧重于审美文化,又注意联系美学理论、美学思想,书中对中国美学形态与特点的追问和描述是科学和理性的,是基于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的,有经验理性的考量,而非个人经验式的感性的体会。修订版的“美学史论稿”丛书在语言方面延续了吴功正一贯的表达风格,书中的叙述不纯是理性化和理念化的,而是渗入了感性因素,辞如珠玉,辩雕万物,充分展现了汉语的美。

  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美,不同学者有自己的看法,对美的根源和本质也是众说纷纭。吴功正认为:美学史是灵魂史、审美心理结构史。只有从心理上才能了解和把握美的历程。他曾说:“道德人格与美学人格的统一、融合,是中国美学生命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美学是生命美学。因此,需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美学的生命意识、生命情调。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美学所固有的生命形态。”吴功正努力建构的中国美学史是充满诗意性灵认识和人文关怀构式的美学史。他“以理解之同情深入美学现场,用心写史”。因此,修订后的“美学史论稿”丛书特别注意心态史和美学史的密切关系,《唐代美学史》中讨论李贺时,重点分析了李贺的诗美与审美心态。探讨白居易的美学思想时,认为从审美心理视角而言,白居易是士大夫文化审美心理的典型体现者。在分析宋代美学时,吴功正对苏东坡恣肆淋漓的心态、黄庭坚内敛思致的心态、周邦彦的醇雅心态等对北宋前期审美思潮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在比较唐宋代美学史的不同时,他从人学与美学关系着眼,指出宋人的社会角色、身份的多重性规范了心态组合的多重性质:政治家的参与热情与责任心、文士的审美意识、学者的渊深学养,而宋代儒、禅、道融合之大势,也是复合心态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些见解皆是真知灼见。

  如果说中国美学是生命美学,美学史是灵魂史的话,这套“美学史论稿”丛书作为吴功正多年美学思想的凝结成果,著作中充盈着生命的灵动和活力。吴功正治中国美学史用力最勤,多年来一直孜孜于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美学思想、审美文化的原貌尽可能本真地展现给读者。他的学生李俊超在吴功正美学专著修订本出版首发及捐赠会上说:“吴先生把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辉煌、最让中国人自豪的美学思想及演变规迹加以整理挖掘,全景式呈现于世。这对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逐梦奋斗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对同行学者来说也是极有价值的启发与激励。”其言甚是。

  斯人虽逝,书香留存。愿更多的人从吴功正的系列美学史著作中体悟到中华美学的独特美感和内蕴其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