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对人类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现代化运动肇端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较为流行的观点是,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革过程。虽然人们对这一历史进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但从“范式变迁”意义上看,它大致分为两大阶段。一是指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化阶段,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技术创新、工业革命是其主要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构成其典型特征。二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的新一轮现代化阶段,主要是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等(可以统称为“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创新型人才是其主要推动力,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等构成其典型特征。前者可以称为“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是中轴);后者可以称为“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是中轴)。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任务,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还处在第一次现代化阶段。
中国处在现代化的哪个阶段?总体说来,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一次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第二次现代化通过全球化在当代中国又逐步呈现。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选择的并不是先完成工业化,再进行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是同步进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就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即串联式现代化战略。“四化同步”战略选择则是两次现代化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即并联式现代化战略。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单一线性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多样性与非线性逻辑。西方现代化是先发的、原初的现代化,在几百年历史进程中依次经历启蒙现代化、工业时期现代化、后工业时期现代化。西方这种“依次历时态”现代化特点被一些人抽象化、模式化,将其当成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这便是单一线性论。由于全球化影响,西方历时态出现的现代化进程在当代中国是共时态呈现的。中国走西方“串联式”发展道路,既无条件,也没有必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意义在于,从实践上说明了并联式现代化的可行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现代化的线性逻辑,说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渐序发展逻辑,遵循了跨越式发展逻辑。人类社会既存在渐序发展,也存在跨越式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仅社会制度可以跨越,而且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也是可行的。比如,针对否定俄国跨越式发展可能性观点时,马克思指出:“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引进到自己这里来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中国式现代化紧跟世界科技潮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借助先进科技力量,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的依附性发展,开辟了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给发展中国家开出的“现代化方案”是串联式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完全被限定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亦步亦趋移植西方,放弃聚焦前沿技术、信息化潮流的自主创新。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会被“锁定”在国际科技链条和世界经济体系的低端,依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中。如果中国搞“串联式”现代化,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两者根本不是在一个发展跑道上,我们只有走“并联式”发展战略,实现“弯道超车”,才能真正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才能摆脱国际科技链条的末端、世界生产力体系中的初级生产者和依附发展者的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简单现代化,担负着复杂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中国是在“时空压缩”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其“并联式”现代化是一种复杂现代化进程。这里的“压缩”,有三个方面的所指:发展时间压缩、发展任务压缩和发展问题压缩。发展时间压缩指西方发达国家用二三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压缩到用几十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展任务压缩指西方发达国家用较长时间完成的现代化任务,我们压缩到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完成;发展问题压缩指西方发达国家在二三百年现代化进程中依次出现的各种阶段性、不同性质的问题,在中国集中压缩到较短时间内同时交织地出现。因此,各种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在当代中国同时“并联存在”,增加了破解现代化难题、完成现代化任务的难度。概括说来,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进程中面临“双重压力”,一是要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压力;二是要快速进入并奋力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压力。双重压力体现在现代化评价标准上,就是要处理好一系列“矛盾”关系:一是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提升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又不能影响经济发展;三是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既要提升人的自由解放,促进全面发展,又不能过度分化、损害社会和谐。
总之,复杂性社会现实决定了单一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解决中国问题,我们必须用复杂现代化思维,观察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最终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双奇迹”,这雄辩地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有效处理诸如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等一系列复杂现代化关系,破除现代化难题,实现赶超式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