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学起步于1964年。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在全国高校设立了46个区域研究基地,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我国对国际问题以及重点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学研究进入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也成为开展区域学研究的主力军。目前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已布局42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395个备案研究中心,研究对象基本实现了对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全覆盖。教育部2015年1月下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特别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要以咨政服务为首要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要任务”。但是必须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区域学的咨政建言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是预警性研判偏少,不能科学揭示各国政局变化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宗教因素;就事论事的讨论居多,未能很好地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全球和地区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政策建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专业性还不强,研究方法落后,对区域学咨政建言的评价尚不科学。展望未来,我国区域学研究要更好地发挥咨政建言功能,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
着力提升研究机构的专业水平。目前我国社科院系统、高校、党校以及军队都有从事区域学研究的机构,但专业性还不强。如高校中大部分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还不是实体性的,缺乏固定的场地、经费和充足的科研人员。一些研究机构大多集中研究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偏弱,对很多亚非拉国家长期没有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研究。客观地说,要高校把437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或中心都办成实体机构并不现实,因为有的机构本身就只有3—5个人。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是,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大都分散在全国各个单位,只靠一个单位或几个人很难把一个国家研究透,国家应该鼓励建立各个国别的专业性研究会,由某个研究实力相对较强的单位牵头,团结全国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深入研究。这应该是提高我国区域学专业化程度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倾力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区域学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区域学的从业人员变动快,非专业出身的研究人员还不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别研究者,应该精通对象国语言,同时精通英语或一门其他通用语言;要懂得对象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经济,以及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该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要掌握1—2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要有长期在对象国学习、工作的经历,经常性开展田野调查;要在对象国学界、政界、商界以及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有较为宽广的人脉资源,最好懂得运用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分析。要做好咨政建言,还需要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有深刻把握,撰写的研究报告在体例和文风上要符合要求。目前,我国达到上述要求的区域学专家并不多,今后要从本科开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现有从业者要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主动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
大力提高研究方法的专业水准。在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已无法培养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的区域学全才。因此,区域学研究首先必须强化学科属性,即从业人员要从某个学科入手,长期运用该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某地区或某国家的具体问题,要避免同时研究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议题。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咨政建言是要解释具体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所以必须研究真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再次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我们要大力发展以定量为主的科学研究方法,但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回避的价值判断,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放弃定性研究。最后要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结合,即加强全球、地区与国别研究的结合。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既有该国内部的原因,也有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所以要跳出该国看,从地区和全球角度进行审视。
尽快构建专业化的评价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各国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华政策。因此,亟须以高质量的区域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对于真正发挥了作用的咨询报告,应视为学者的代表性成果,可以用来参评职称和各类人才称号。刚入行的区域学研究人员要踏踏实实从基础研究做起,不可急功近利,追风热点区域和热点问题研究,由此才能在专业领域有更大建树,才能在咨政建言方面提供更优秀更有效的成果,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系云南大学副校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