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东西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东西,本名田代琳,1966年出生,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学创作一级职称,二级教授。现任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回响》《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中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私了》《你不知道她有多美》等。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第十届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四届华语传媒盛典“2005年度小说家奖”,1996年、2016年《小说选刊》年度优秀作品奖,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第十七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家》杂志金短篇小说奖等,根据其作品改编并任编剧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根据其作品改编并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没有语言的生活》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就像人格那样,每一位写作者都有写作性格。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三至七岁,以此类推,我认为写作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开始写作的三至七年。
我的写作性格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国门渐开,各种文学思潮奔涌而来。年轻的我们喜欢阅读有难度的文学作品,人人都恨不得跟“先锋写作”沾上边,创新成为第一要务。三十年来,虽然写作经历各种变迁,当年的先锋小说家们也纷纷回归传统,但那一抹底色也就是写作性格却始终伴随着我,让我面向传统、书写现实时,仍然保留对写作的创新冲动。
《回响》就是这样的产物,除了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创作嫁接之外,我着重写人物丰富的内心。心灵是现实的投射,写好心灵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写好了现实。而要写出心灵的丰富,少不了要用一点心理学知识。是的,就像每一次写作那样,我都全心全意地跟着人物走,在跟他们建立感情的同时渐渐与他们感同身受。非常奇巧,我的创新意识被再次开发,一些新词,包括以前没出现过的心理学名词脱手而出,在小说里分析人物,竟然没有违和感。
心理远视症:夏冰清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骗他们说自己去北京工作了,其实她在离家不到五公里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假装北漂。从小到大,父母都在强行对她进行塑造,不征求她的意见就悄悄修改她的高考志愿,帮她安排她不喜欢的工作,帮她设计她并不想要的未来。对于夏冰清去没去北京工作这件事,只要想核实简单得就像戳破一层窗户纸,但他们既不深究也不细问,乐于接受他们想要的现实。这便是现实盲视。“他们再次证明越亲的人其实越不知道,就像鼻子不知道眼睛,眼睛不知道睫毛。”
简幻症:这是用来概括徐山川的。他说:“我喜欢简单,喜欢直截了当,无论是交友或办事。我不愿意在复杂的事情上浪费哪怕一分钟时间,吃饭时就连剥一只白灼虾我都嫌麻烦,家里的保险丝烧了我都会莫名其妙地紧张,有时我用力到出汗,是为了躲避那些耍心机的人。”他的夫人沈小迎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称这叫“简幻症”,即对现实怀抱简单的幻想,就像婴儿期那么单纯,本质上是拒绝心理成长。这词来源于我的生活感受,我曾经有过类似的心理体验,希望生活井井有条,尤其是在自己繁忙的时候,生怕一丁点的干扰打乱自己的写作计划。
晨昏线伤感时刻:主人公冉咚咚是一名警察,她经常工作到凌晨五点,发觉人在天地阴阳交替时心里特别柔软,就像看见流水与落花的感时伤逝。昼夜切换,心情微变,有不确定性。于是她选择这种时候讯问嫌犯,果然收到奇效。从小被父母忽略的潜逃犯吴文超,也是在凌晨六点给他母亲发了一条短信:“妈妈,我想你十年了。”我出生在乡村,十三岁以后才到县城读高中。每当乡村夕阳西下、太阳欲落未落抑或凌晨天欲明未明之时,我会特别伤感。倦鸟归林,牲畜回家;早起远行,雄鸡高唱,都曾在我心里烙下深刻的印记。
爱情的三个阶段:这是冉咚咚的概括,来自于她对爱情刻骨铭心的理解。第一阶段“口香糖期”,那是她和慕达夫的初恋期,“他们就像一坨嚼烂了的口香糖,撕都撕不开”;第二阶段“鸡尾酒期”,指她怀孕到女儿三岁这段时间,她对丈夫的爱做不到一心一意,爱被新生命分享,爱情渐渐变成了爱,包含父爱母爱夫妻之爱;第三阶段“飞行模式期”,时间从他们的女儿六岁至今,她似乎把爱情给忘了,就像手机调至飞行模式,虽然开着机却没有信号。每次信号重置都需要他先提出申请,然后她看看心情再决定连不连接。或许经历过婚姻的人会有同感,当然也会有许多许多的例外。
“疚爱”:因内疚而产生的爱。当冉咚咚抓到真凶,焦虑感和抑郁感消失之后,她得以冷静下来反观自己,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也有不易察觉的复杂感情,于是心里腾起一股对丈夫的强烈内疚。她没想到由内疚产生的“疚爱”会这么强大,就像吴文超的父母因内疚而想安排他逃跑,卜之兰因内疚而重新联系刘青,刘青因内疚而投案自首,易春阳因内疚而想要给夏冰清的父母磕头。我想这应该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我将其在小说里放大,并提醒重视。
但愿这些由心而出的新词,能经得起时间与人心的考验。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