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作为第六届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11月8日,由上海市商务委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临港集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升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工作会议暨漕河泾开发区开放合作活动在沪举行。
会上集中发布了2022—2023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列专题报告。与会专家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上海乃至长三角始终紧跟全球产业体系的最新变化,努力发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和规则链接作用。要探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路径,赋能上海率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支持。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未来产业的基本标志,其发展程度代表着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强度。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表示,要坚持在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在合作中提升韧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供应链格局。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创新,其根本特征是创新驱动,创新需要解决新技术的发明、推广和应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提出,场景创新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通过创新链的短链化、多元创新主体的空间密集化、供需协同联动化,使知识生产、技术开发应用、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非线性的创新环路,促进“教育—科技—产业”加速循环。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对2022—2023年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进行了解读。汤蕴懿认为,理论和实践已证明,超大城市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地、示范地和集聚地。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城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强化上海重点产业发展韧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上海服务国家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