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时代之问 引领民族未来
——访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萨阿德
2023年11月20日 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0日第277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发展观深深吸引着全球目光,这一重要思想对“中国奇迹”的引领作用、对世界未来的深远影响,成为国际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萨阿德(Ezzat Saad),请他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与思想意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道及其启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核心要素、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的中国角色与中国行动等议题阐述见解与看法。萨阿德表示,当今世界处于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与理念不仅为追寻中华民族未来提供了宝贵行动指南,也为解答时代之问提供了许多思想性源泉。

  打开理解中国的思想之窗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时代以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密不可分。您如何评价这一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萨阿德: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堪称杰出的现代领袖,他将思想与实践完美融合于当代中国的内政外交之中,人们钦佩并赞赏他对于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他的思想扎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他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赢得了国际民众的极大关注,以新颖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展现了中国近年来跃升为世界焦点的大国风采。他在书中论述了中国在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际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考察中国的思想之窗,增进了各国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及内外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力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以及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此外,习近平主席充分意识到法律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需全面贯彻实施,也因此把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围绕宪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并强调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性,这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今天中国所取得的卓越发展进步,与习近平主席对于治国理政目标的合理设定,以及坚定朝着目标前进的决心和毅力密不可分。

  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领导核心的执政表现?这一表现可以为世界其他政党带来何种启示?

  萨阿德: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102周年华诞,这一纪念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百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只拥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党员数量接近1亿,这一比例相当之高。

  历史无法忘记的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数党员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献出了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众多党员在地震、洪水和其他突发灾难中因参与救援工作而丧生。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便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尽心尽力满足人民对于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渴望。如今,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现实国情、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

  值得世界各国政党学习的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致力于推进民主实践。今天,众多来自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党派的人士,以及一大批工人和农民,成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中国,一场场政治协商会议陆续召开,听取八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国家重大发展问题发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民主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凝聚各界群众的共同价值观,也成为支撑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基石。

  2021年8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指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把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一次次跨过急流险滩,一次次战胜困难危机,关键在于党高度团结统一,具有强大的领导力执政力”。

  可以说,不断追求自我发展、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决心与勇气,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忠诚,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都促成了这一百年大党的先进性和完整性。今天,中国共产党继续致力于增强自身打击腐败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改善党内治理并不断提升执政能力。

  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短短数年内取得了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成功,完成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社会和经济转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为各国政党树立了良好榜样,并启示各国政党,提升、进步和繁荣才是唯一出路。

  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乘势而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为自己设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人实干勤奋的精神风貌之下,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西方国家相比,您认为,是哪些特有的因素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施?

  萨阿德:首先,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以一种大胆而独创的方式,激发了中国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探索热情,赋予其全新的国家治理视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村地区引入了革新生产经营方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帮助数量庞大的小镇企业蓬勃发展。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创建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一方面引进大量外国技术和资本,另一方面向世界各地出口中国产品、输出中国品牌。这些举措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浪潮,从而带动了中国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与进步。

  其次,中国能够取得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就是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遵循。“人民”一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人民日报、中国人民银行……这些重要名词均以“人民”命名。在中国,人民是党的生命线,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是赋予党完成使命所需的一切力量。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胸怀这一崇高的理念,确保百姓享有充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得到了保障,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大量农村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向着高收入国家迈进。今天的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社会保障网络,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大幅提升。中国百姓在儿童保育、教育、就业、医疗服务、养老、住房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也享有愈加广泛而真切的福利。

  再次,中国的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和战略规划建立于基础深厚的集体主义伦理体系之上。正是基于这一社会成员之间的广泛共识,中国政府才能带领各行各业凝心聚力,克服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然而,反观西方世界,相反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普遍盛行,对于个人实用主义的追求远超集体利益,这造成如今西方社会大范围的社会裂痕不断蔓延、贫富分化持续恶化等现状。

  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是体现中国人民核心价值观的产物,也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凝聚而成的结果。如果我们从道德要素视角去审视今天中国的内部方针和国家政策,会发现它们在根源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在特性相吻合。这些文化价值观基于和谐、合作、忠诚、互惠、耐心,以及社会公民所拥有的强烈国家认同感和共同的社会承诺,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成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及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

  世界各国命运与共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从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视野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全球性倡议和理念。您如何评价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的中国角色与中国行动?

  萨阿德:首先,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主席能够冷静而敏锐地观察到时代潮流趋势和世界大势走向,并将其上升为富有个性特色与智慧的理论总结,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领导者品质。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习近平主席因此试图找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可能模式,并为此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折射出习近平主席对于“人类向何处去”的真切关怀。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诸多全球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这些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良性框架,传递出中国对于世界未来的深邃思考与愿景。当前,包括埃及在内的诸多非洲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中国的助益下,非洲国家的交通网络、制造业、卫生健康、基础设施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此外,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全球金融机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主张全面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同世界各国保持互联互通的良好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多边经济活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通过疫苗捐赠与合作生产、经济和技术援助等手段,为非洲等地区的贫穷国家雪中送炭,为其国内发展带去诸多新机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下,大国关系正在发生逐步而深刻的变化。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以实现全球共同和可持续安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是先决条件,否则人类将无法应对21世纪的系列挑战。而这一先决条件的关键在于平衡西方大国与中国、巴西、印度、埃及等崛起大国的关系,在于创建一种相互促进的有益互动模式。为此,习近平主席在不同的国际场合,曾多次以船作喻,阐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实。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

  可以说,对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习近平主席有着深刻判断与理性认知,这些判断与认知构成了当今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构成了国际关系的公认基准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与周边邻国和远方国家的相处中,中国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理念,并以有力的承诺加以践行。与西方大国不同的是,中国从不寻求将自身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强加于别国,始终奉行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原则,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此外,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充分发挥在解决冲突和管理冲突方面的中心作用,反对凌驾于联合国系统之上的单边制裁,反对少数国家主导的霸权主义,反对集团政治和小团体联盟政策。

  今日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和主要贸易大国,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和竞争也日益加剧。然而,今日的美国始终无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蒸蒸日上的国际地位,并借此向其西方盟友施压以遏制中国在经济、高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今天,即为中国始终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自身崛起。如今,中国正在朝着实现一个更加稳定、安全、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全球共同利益、促进人类共同繁荣的方向而不懈努力。在全球经济保护主义风险、国际地缘冲突日益上升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事件频发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仅成功克服了许多外来危机,获得了强大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展示了一个作为全球合作伙伴诚实可信的形象。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意愿迎接各类全球性挑战,也有充分的潜力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引领者。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