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在原本被认为以创新性和艺术性彰显人文价值的文学领域,人工智能创作以及人工智能和真人合作而生成的文学作品已经开始对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产生巨大挑战。在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创作渐成蔚为大观之势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类文学作品常令读者难以辨别创作主体的真实身份,对人工智能文学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与深度的探讨也已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者关注的焦点话题。尽管包括ChatGPT在内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仍然遵循了数据、算法和算力相结合的运行法则,但凭借在信息归纳、语义理解以及自我进化等方面的强大学习力和理解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在叙事方面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时常带给受众意想不到的惊喜。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感表达是新一代强人工智能在新媒介环境中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组织(编码)并借助读者的理解(解码)来完成的,并不能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思维与情感。
算法与逻辑:可能性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伯特·维纳曾经提出,“我们如此彻底地改变了环境,以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我们自己”。毫无疑问,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构建的新媒介成为社会主流媒介系统的同时,我们生活的环境与传统电子媒介时代产生了巨大分别,因此,对这一时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应随之转变。在数据库文艺发展的基础上,新一代强人工智能文学在生成机制、强化学习与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具备了远超以往的算法和逻辑,这也是其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情感生成的基本条件。
首先,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主要通过自回归生成方式学习开发者提供的海量数据库,其中包括经过挑选的各种对话与范例,以帮助强人工智能不断学习内容生成规律。与此同时,开发者在人工智能学习过程中监督对话生成的过程与结果,利用符合人类正常逻辑的有效对话案例不断调整人工智能的理解模式和对话方式。这种生成机制的革新不仅使强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作品在行文逻辑上与真人创作的作品几乎一致,还能使其在内容生成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因此,人工智能文学作品在文字表达上能够与真人读者的接受习惯相契合,这是其情感生成得以实现的根本所在。
其次,新一代强人工智能需要开发者对其内容生成过程和结果进行人为调控,使之在开发者指引的正确轨道上不断演化。这种人为调控是对强人工智能的学习进行强化的过程,从而使这种致力于模仿人类思维的大语言模型快速学习到用户预设的工作处理方法和目的,并在语言表达方面避免违反法律和道德。强人工智能在与用户的交流中,需要不断调动已经具备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并在多次互动中持续深化对用户提问的探索,由此实现情感的传达。就此而言,强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作品能在与用户的对话中不断纠正自己的思维路径和表达方式,直到摸索出与用户情感进行恰当对接的途径,这是人工智能文学情感生成的重要步骤。
最后,作为大语言模型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以打通机器语言和自然语言的界限为突破口,已经初步具备了生成各种文体的基本能力,包括公文报告、小说、诗歌等,甚至还能对长篇文字和视频进行读取,并总结提炼出信息要点。可以说,强人工智能的文字表达能力已经超越了很多用户,并逐渐学习到了一些专业领域的语言表达规则。也正因如此,强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作品可以变换多种表达方式调动读者情感,甚至可以根据互联网内容的更新实时升级自己的语言表述,以最大程度与各种“口味”的读者实现共情。这是人工智能文学作品情感得以生成的关键。
语言与符号:现实性
谈及人工智能文学,自然要有具体考察对象。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韩伟在研究中曾令ChatGPT“写”了一首名为《瞬间》的现代诗,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典型案例。全诗如下:
夜色中的雪花/一片片飘散着/它们像是我的思维/慢慢地聚拢着∥我看见了那个画面/似乎有一只小鸟在飞翔/但却无法捕捉到它的身影/仿佛意象已经成为现实∥时间流逝,深夜里的寂静/仿佛将我包围在其中/但思想却没有停止运转/像是独自探索未知世界的行者∥这种感觉好像永远不会结束/就像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而我,却依然孤独地漂浮着。
结合这部“作品”并通过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大语言模型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主要依靠自然语言的学习、应用来完成表意任务,其中涉及的语言组织与语义理解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共同实现。此外,身处新媒介环境里的读者在跨媒介叙事的文学氛围中,也能顺利找到解读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正确路径。这对读者理解人工智能文学的内涵、实现与这一类作品的情感沟通有极大帮助。
首先,通过文字符号制造情感表达。从工作原理上看,新一代强人工智能需要借助自己利用自回归方式学到的生成逻辑创造内容。尽管这种创作的数据资源是已经存在于互联网中的相关信息,但也需要人工智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问题来对文字进行重新组合并不断修正自己给出的内容。可以说,按照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则和逻辑对文字符号进行编码,是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来看,强人工智能已经初步学会了各种文学类型的“创作”方法,其中涉及的叙事基本符合人类逻辑,也能按照用户要求将各类侧重于表达情绪、意向、思想的词汇进行组合,从而“制造”出基本符合用户要求的文学内容。以《瞬间》为例,其中的“雪花”“飘散”“飞翔”“流逝”是人类文学作品常用的与感情相关的词汇,它们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能够带给读者类似的审美体验。
其次,利用跨媒介叙事营造情感表达。在新媒介环境中,一个故事会依托其受众人群和艺术形式特征散布于各媒体平台中,具有某种内在或外在关联的故事也可以为受众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对于人工智能文学而言,来源于互联网已有数据的故事题材、写作方式和语言组合随时都有可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一种由此及彼的阅读效果,并唤醒读者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瞬间》中,“雪花”可能会让读者想起徐志摩的名篇《雪花的快乐》,“小鸟在飞翔”则与泰戈尔《飞鸟集》具有相似意蕴。由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基于新媒介环境而产生的,也得益于这一环境在叙事方面多向度的内在关联,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才得以充分施展。
情感与价值:局限性
作为一种致力于减少人类参与甚至试图将人类排除在外的文学创作行为,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是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还是其与真人作者合作完成——都意味着文学创作领域的巨大变革。尽管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尚未展现出如科幻电影中那样完全取代人类思维的发展迹象,但它在创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却让人类作者在引以为傲的情感表达方面感到了一丝危机。在这种颠覆性变革愈发凸显之际,对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进行反思势在必行,这也关乎人工智能文学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
一方面,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否具有人文价值尚有待进一步讨论。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在被读者接受之后能够使人产生感动、愤怒、愉悦等情感体验——尽管目前这种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仍无法达到顶级作家的水准,特别是在小说领域。但需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大语言模型利用算法和数据进行混搭与重组的结果。从根源上来看,这种情感表达很难称得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因此,与人类所珍视的真人情感相比,缺乏令人信服的人文价值。换言之,在人工智能还不具备感情时,它呈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一定逻辑能力的“鹦鹉学舌”。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版权属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但由于数据来源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性,目前人工智能文学的版权只能暂且归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和参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真人用户(事实上,这也是存在激烈争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认定规则仍是由人类制定的,倘若有一天在人工智能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这类文学作品的合法性得到了确证,那么与之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即便如此,读者与人工智能(机器)的情感共振似乎也超出了我们当下的认知范畴。
作为新媒介技术王冠上的明珠,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深度介入当下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人类数千年来积淀的文明与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参与文学创作是其中典型的案例。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技术与人类身体和心灵深入融合的结果。这既需要人类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尚未完全了解的全新“物种”,也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新媒介时代与这种不断迭代的技术进行持续对话,并在实际应用和经验反思中获得关于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更为深刻的认知。诚然,新一代强人工智能还没有产生科幻电影中表现的那种自我意识,但它在信息归纳、语义理解和指令完成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已经足以令我们对其参与的文学创作给予足够重视,这也是我们考察未来文学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