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立陶宛和奥地利的科学家近期发现,多数关于环境态度和行为的研究来自美国等英语国家,由于这个原因,作为环境政策设计基础的相关理论的全球可适用性可能受到削弱。
立陶宛考纳斯理工大学官网近日刊发消息称,环境科学这一研究领域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开始向生态范式转变,在这种范式中,人类和社会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属于更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该校社会学教授奥德隆·泰莱希恩()说,从20世纪末开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些人士对臭氧消耗、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发出警告。联合国等机构的数据表明,人们正生活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土地退化等全球性危机之中。随着科学数据可及性的提升,社会大众也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不久前,泰莱希恩和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库斯·哈德勒(Markus Hadler)在期刊《社会学前沿》上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环境态度和行为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旨在揭示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状况。该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有关环境态度和行为的探讨在出版物数量和主题多样性上稳步提升。泰莱希恩和哈德勒认为,这表明环境社会学正在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变得越来越具体而深入。但同时,这也导致了有关环境社会学总体概述类研究的缺失,亟须通过跨学科研究来进行弥补。
泰莱希恩补充说,环境态度和行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个人在垃圾分类、能源使用、食品消费、环境行动等方面的实践和选择。这意味着社会学和其他科学(如经济学、能源和食品科学)的交叉点正在形成,学者们正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曾有人提出,有两种方法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危机的后果,一是技术创新,二是行为改变。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例如,改变人们获取和使用能源的方式、饮食和食品供应习惯、对材料和物品的使用模式?学者们面临着利益相关方对研究的显著需求,政策制定领域也需要他们提供更合理的意见。这都要求研究人员要对环境态度和行为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及研究。
泰莱希恩发现,目前关于环境态度和行为的实证研究主要产生于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因为美国是环境运动和环境社会学的重要诞生地。然而,这也意味着社会学家提出建议所依据的理论可能只得到了一些英语国家研究结果的验证。例如,环境社会学中一个非常流行的理论是:价值观影响态度,态度影响意图,意图转变为行为。这一理论主要基于美国、部分基于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这只代表了少数几个英语国家,类似的模式是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也适用,尚有待探索。还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掌握环境议题相关知识的多少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但这不符合立陶宛社会的情况。
在泰莱希恩看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因此,学术界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开展环境社会学研究。哈德勒提到,目前,被引用最多的科学期刊以英文为出版语言且通常在美国出版,可以说,科学思想和理论更多地受到英语世界的影响,非英语国家学者用母语撰写的报告较难被关注到。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环境态度和行为更多地是受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等心理变量的影响。改变一个社会或个人的信念体系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媒体、教育等多种手段的干预。不过,根据泰莱希恩的研究,心理变量只能解释约30%的环境行为。基于心理学的解释忽视了社会嵌入性——即行为发生背景的作用。例如,即便一个人拥有积极的环境态度,但是如果没有基础设施,譬如处理垃圾分类的地方,这种态度就不会转化为行为。泰莱希恩表示,背景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催化剂,可以在不通过心理干预或改变个人信念体系的情况下促使人们做出环境友好行为。总之,环境社会学研究需要来自更多地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参与,才能推动环境社会学变得更具全球性。
(赵琪/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