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3年10月30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30日第2761期 作者:曾江 戴骋

  本报讯 (记者曾江 通讯员戴骋)面对新时代、新语境、新使命,新闻传播业界、学界积极响应,凝聚共识,携手推动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10月14日,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成都大学主办的“智媒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然毅认为,面对新形势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毅谦表示,此次会议是对新时代新使命的积极响应,展示了学界与业界共同致力于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努力。

  与会学者聚焦新时代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在进行学术对话的同时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提出,通过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守正创新,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全方位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传播中国文明大国形象。对于树立全球文明的大国形象,还要深化对外传播,加强思想引领;协调各方力量,完善工作格局;开展系统研究,加强体系建设;密切人文交往,打造对话平台;善用科技力量,助力文化传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认为,国际传播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全媒体重大使命。针对国际传播的变局、态势和变革,要重塑广电视听国际传播业务、重整国际传播流程、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在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媒介素养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田惠明看来,传媒界亟须提升传播能力,为树立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作贡献,要改善文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智能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业界学界提出新的挑战、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院长欧阳宏生表示,我们要加强国际认知传播研究,加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研究,增强对国际形势、国际环境以及跨区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认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实现国际传播效益最大化。论及国际传播的智能化边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提出,学界要进一步关注智能融媒体如何反映、动摇、修正传播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传播有何冲击。智能传播推动教育与传播合流,教育和传播的相互配合或可突破国际传播文化边界。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