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现代文论新体系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2年10月31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31日第2519期 作者:刘启民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提出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鲜明宣示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为民造福责任无比重大,执政为民使命无上光荣。

  历史一再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宏阔发展的伟大实践,肩负着党的嘱托,承载着人民的期待,只有更好地激扬文思意气,崭露学识才情,奉献出凝结时代脉动、镌刻实践足迹的精神创造,才能在赓续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自觉工作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力构建和完善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在精神内蕴、思辨逻辑、气度风骨、情思辞采上展现新时代风貌,谱写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实践新华章。

  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构建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光照耀着中国现代文化事业不断前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解放区文艺,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创新的方向,绘制了现代文化发展的壮美画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构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仍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中,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情、文脉的判断力、指导力、阐释力。以富有阐释效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正确定位文学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文艺生产与传播的方式,与时代同步伐,才能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文艺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发展眼光推动文艺理论与时俱进,以开放姿态推进文艺理论与批评自我革新,来指导当前社会主义文艺新现实。社会主义文艺现实总体繁荣向好,但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资本野蛮生长对文化领域的肆意渗透,催生了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的不良创作风气,造成部分文艺作品庸俗化、娱乐化,文学批评品质低下、价值观扭曲、美学观媚俗,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背道而驰;文艺传播手段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打破了文学作品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的既有范式,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也对已有的文艺体式和精神形态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滋生了新的美学不平等;在精神资源和价值观念上,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于作品之中,与中国文化自主性和独特性产生矛盾冲突。破解这些现实问题,深刻凸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实践充分而有力的介入,切实增强新时代文艺理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深入文艺发生现场,从中创造、提炼出具有鲜活时代性、在场性、指向性的文艺概念、范畴、逻辑,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与中国现实文艺实践创造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建设和巩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精神境界。

  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必须向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的有益文化理论敞开怀抱,在更高的综合层次上呈现中国文论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而且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中国文艺的发展,贯彻落实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扬社会主义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推动学术创新,创造学术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领域展现了新的生机活力,引进了各种理论、术语、概念,比如诗化哲学、文化哲学、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生态美学、空间理论、媒介理论等,在文学领域则有反思文学、寻根小说、先锋文学、新写实、非虚构文学、二次元视听等。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话语范畴的文艺思想、文艺理论、文艺类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鼓励文艺理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正确方向,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提倡不同观点和流派充分讨论、切磋互鉴,体现新时代文化理论的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

  当前,在文艺理论领域,鼓励原创性,应当包含两种相互关联的内涵。第一,要借鉴世界文化理论百花园中的有益成果,吸收、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平发展的目标下,以开放的姿态充分接纳其他文明的文化优长,特别是融汇科学技术领域创新形成的新理论等,将其有机纳入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构架之中。第二,面对思想文化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以及各种后现代批评理论,中国文艺理论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文艺实践的本土情怀,以理论自觉的身份意识和世界眼光的方法论创新,扎实推进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

  推动古代文论适应当下文学实践

  构建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必须立足本民族的文学文化传统,推进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体系既是现代的,有着世界现代化文化的共同特征,更是中国的,有着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就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文论话语体系,需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学文化传统,吸取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诸多教训,从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促进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遗产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5000多年文明史,更有5000多年的文化精神发展史。从先秦的游策之士,到两汉的辞人儒家,再到崇尚自然的魏晋名士,最后到近代的为民请命者,一以贯之的是中华民族士人们对于天下、对于百姓、对于国家、对于宇宙自然万物的拳拳观照,同时执着地将其淬炼为鲜活生动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创造。面对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古典文化里热忱的“大我”关切、“生态”关切,成为形塑当代创新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文论体系,要充分汲取历史上士人们极具民族风范的思想精华,继承传统文化中“天人之际”“修身齐家”“和而不同”“家国天下”的人文精神。这对中国古代经典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思想、美学、概念、术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当代文论话语的伦理观照和审美活力,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我们始终要从实践出发,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鲜活多样的社会文化样态、文艺样态推陈出新,将当代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路标,始终锚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必然能够形成既具有强大凝聚力又富有勃勃生机的社会主义文论体系,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走入新境界、迈向新辉煌。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