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创新与贡献
2022年10月31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31日第2519期 作者:本报记者 褚国飞

  10月16—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关注大会的外国学者纷纷表示,亚洲乃至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围绕“一国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石田隆至。

  石田隆至谈到,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是关于中国国内的内容,对当前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也提供了独特的解决之道。他认为,二十大报告中有不少超越单一国家框架的创新性内容。

  彰显维护和平的意愿和能力

  石田隆至对记者说,关于和平问题,二十大报告在“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部分均有论及。从二十大报告的表述看,中国过去五年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等。尽管有些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困难来自外部,但是,中国既没有因此与外部世界断绝联系,也没有屈服于霸权势力。中国始终坚持平等、开放、合作,致力于促进共同发展,并将其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一国两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衍生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多边主义等理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着尽可能求同存异、各取所长的态度。

  “‘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共存这一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认知。”石田隆至告诉记者,这与二战后欧美和日本长期奉行遏制主义的“二元对立”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认为,现在一些国家鼓噪“中国威胁论”仍然是这种遏制主义政策的延续。相比之下,过去五年间,中国面临着外部势力对中国内政的干预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阻挠。即使如此,二十大报告重申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凸显了中国珍爱和平的立场和捍卫和平的能力。同理,“一带一路”倡议是与不同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周边国家进行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在谈到中国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石田隆至表示,目前世界正处于非常紧张的局势中。世界是被霸权主义的逻辑和规则主宰,还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的共生原则来实现共同发展?人类正处在十字路口。与西方国家借助武力通过排斥或支配他国来处理国际关系不同,中国从不主张通过胁迫、脱钩或拒绝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从二十大报告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真正的多边主义”等关键词,不难看出中国正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把事物看作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追求有序的共同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

  石田隆至分析了他所关心的共同富裕和生态环境问题。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世界都备受关注和期待。二十大报告将经济与教育、民生、环境等课题并列提出,这种论述受到外界瞩目。“诚然,改革开放之初,优先考虑经济增长可以带动社会整体发展。但从二十大报告看,中国正在以新的思路,积极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相信这定会带来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全面发展与繁荣。”石田隆至对本报记者说。

  石田隆至进一步表示,在近代以来使用化石能源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在欧美和日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经济增长来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然而,这种基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扩大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且人类社会已走到无法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阶段。当今世界依然面临这些难题的挑战。

  在二十大报告中,石田隆至关注到中国过去五年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就。同时,他更加关注打赢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内容。他认为,二十大报告表明,中国将大力推进收入再分配的规范化,力争取得更大成效。此外,中国还将经济替代性发展模式付诸实践,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追求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繁荣景象。“我们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未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是作为全球环境保护的主要参与者,以实现发展的质的飞跃作为自己的使命。换言之,当前中国正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和保护环境,在提升人民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毋庸置疑,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沙漠绿化等技术和项目上已走在世界前列。这绝非易事。回顾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局限而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说,中国正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上。”石田隆至表示。

  石田隆至最后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于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侵略、殖民、掠夺、对内对外压榨等旧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寻求合作、平等、环境优先,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的和平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将之具体化,通过创新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