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青春、理想、激情始终是贯穿他作品的主旋律。前不久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在急剧变化的历史进程中烛照人性光辉,让观众在人间烟火气中感怀道义与担当。2022年,梁晓声的新作《中文桃李》问世,深受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喜爱。在这部作品中,他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将笔触聚焦“80后”青年群体,反映时代变迁中青年人的成长与困惑,书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由此折射出新世纪中国的时代镜像。
“80后”的成长故事
青春意味着年轻、活力、理想、激情。近代以来,“青年”是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号召青年要做“新青年”。鲁迅对青年寄予厚望,他说“青年必胜于老人”,蕴含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期望。当代文学中,以青春为主题的小说不胜枚举。在梁晓声、张承志、史铁生等作家的小说中,青春理想被表现为主人公对崇高人格的精神追求。《中文桃李》以青年人的视角,演绎了“80后”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中文桃李》讲述了“80后”中文系大学生求学、恋爱、奋斗及就业、安居的故事。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的起始时间设定为2000年。千禧年所带来的种种企盼让这群“天之骄子”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然而,“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大学里纯洁简单的处世之道,在象牙塔外却未必行得通。彷徨与焦虑成为作品中的大学生们涉世之初的真实写照。主人公李晓东大学毕业后本打算回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但恋人徐冉却不想以这种方式度过一生。于是,李晓东便决定留在省城。他先后在省电视台、出版社等单位工作,还做过环卫工人。徐冉几经努力,考上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毕业后并未能如愿进入高校工作。在好友王文琪的建议下,李晓东和徐冉开始了“北漂”生涯。然而,北京的生活压力令二人身心疲惫。经过一番挣扎和抉择,最后二人回到家乡灵泉发展,蓦然发现“此心安处,即是吾乡”。小说通过两位主人公的人生选择,表明回归现实,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找生命的价值,比追求虚无缥缈的虚荣更有意义。这种回归,不是溃败,也不是逃避,而是经历了艰苦磨砺后的成长,是绚烂过后归于平淡的成熟。
时代镜像的温暖呈现
《中文桃李》以理想主义风格,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思考,折射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文学的深入反思。在梁晓声看来,学习中文专业可能短期内无法让人获得财富,但它却可以为人的一生打底子。正如书中的男主人公,大学毕业后辗转于多个行业、多个单位,靠的仍是“文学那碗饭垫底儿”。没有大学时担任《文理》杂志主编积累的经验,也就难有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
此外,这部作品通过文学叙事诠释了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从题目释义上讲,《中文桃李》是一本有关大学教育的书。“中文”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桃李”既暗喻“栽培的后辈与学生”,也指代“人的青春年少”。“中文桃李”因此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学习文学专业的“80后”大学生;另一方面也包含着深层的价值意蕴,启示人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应坚守人文精神,保持自身与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梁晓声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对此作出了饱含温度的回答。作品中的中文系教授汪尔森与学生亦师亦友,他的课妙趣横生,让学生深受启迪。他鼓励学生办刊物,学以致用,并引导他们思考人性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梁晓声认为,师生在一起讨论作品所引发的延展性思考才是有价值的;而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与担当。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青年人的选择与精神坚守,生活的喜乐悲欢,都交织着对“诗和远方”的执着追求。这些因素勾画出新世纪的时代镜像。从留在省城还是回到家乡工作,从李晓东与父母在婚姻价值观上的对抗到最后的彼此谅解,从“北漂”到最后回归故乡,主人公的每一个选择都体现了一种冲突后的平衡,这种平衡便是与现实达成和解。《中文桃李》无疑是现实主义的,但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也没有对琐屑日常生活的零度书写,而是力图温暖地呈现作者对人性的理解。
对“情”浓墨重彩的铺陈是《中文桃李》的一大亮点。小说中既有爱情,也有父子情、师生情、朋友情。这些浓厚的情感表达,正是小说的动人之处。男女主人公跨越门第,在困境中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证明了爱情的力量和可贵。小说反复出现的“执否”具有特别的深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婚姻的承诺;当父亲身患重病时,李晓东毅然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父母身边尽孝;汪尔森老师去世后,学生们自发地表达深深的缅怀;当李晓东和徐冉面临困境时,好友王文琪不计回报地慷慨解囊;王文琪家庭突遭变故后,李晓东和徐冉又对他予以全力支持和安慰。作品描写的这些温暖情义,无不令人动容。
梁晓声以深情的笔触书写普通人的生活,体现出深厚宽广的大爱之心,这也正是他的人间情怀。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是最主要的?想来想去,除了真善美,其他都是过眼烟云”。梁晓声的作品高扬理想主义旗帜,用真挚的人间真情对抗浮躁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帮助人们战胜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迷茫。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文桃李》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完美诠释。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