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扎实学理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2022年09月30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30日第250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科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全力以赴做好学习、研究、领会、宣传二十大精神的准备,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正确把握讲政治和学术研究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学理阐释的基础上增强政治站位,在政治引领、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进行学术研究,是当前学界的一个重要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近日在南京举行的“迎接党的二十大 用学术讲政治”专家座谈会上,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必好认为,用学术讲政治要注重“准”“新”“识”“特”。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提出,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清醒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政治上的坚定关键是对重大的政治问题有清醒深刻的理论认识。理论上的清醒不是指对一般理论的了解,而是深入学习、研究、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的清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和践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做学问和讲政治相辅相成

  用学术讲政治要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学术切入点,及时研究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讲出政治背后之所以然,阐明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情理、哲理,推动理论发展,创造学术繁荣,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智慧力量。刘必好提出,具体而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识”新时代中国之地,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把握自身特色,凝练研究方向,聚焦研究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努力形成比较优势,打造学术品牌。

  用学术讲政治是对政治与学术关系的实践总结。“不仅是政治上规范性的要求,更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高水平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权表示,从政治方面看,在实践中不能用政治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学术问题;从学术方面看,要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民为中心,要为人民做出真学问。双方都要在新阶段新目标下形成新的统一体。保持学术初心和学术底蕴,是用学术讲政治的基本推动力。用学术讲政治,是对学术精神生产能力、知识积累能力的要求,不能仅体现在学人的政治表态上。只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讲政治。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王岩表示,在处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关系中,如果一味重政治表达而轻学术阐释,政治话语必然会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失去应有的理性力量;如果一味重学术阐释而轻政治表达,学习宣传必然会出现“噪音”与“杂音”。可见,用学术讲政治不仅是政治上的规范性,更主要是对学者学术功底的要求。

  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良性互动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认为,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实效要掌握学术思维,讲政治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停留于简单地描述政治的正确性上,而是要遵循学术的逻辑。学术的逻辑是讲理,不是说教。思政课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敬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但是信仰的确立不是建立在封闭的逻辑中,而是建立在相互印证的话语体系中的。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认为,用学术讲政治的核心是理论创新。用学术创新的理论成果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专业化解读,也需要避免把常识当学术,用信息的传播来代替逻辑的力量;避免以语言的生动代替真理的力量,避免以碎片化的历史真实代替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以标签化的排比代替理论的丰富内涵。此外,用学术讲政治还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并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学术是一套思想体系,实践是党领导下的社会实践。用思想体系讲好社会实践,要讲准、讲新、讲深、讲特。这不仅要有阐释,还要在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建构。”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表示,在讲的过程中,应打通理脉,贯通文脉,融通学脉。从话语体系来说,我们不仅要讲给自己听,还要讲给他人听,这涉及转译和话语贯通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谈到,用学术讲政治的基本前提是站稳人民立场。在讲述中不仅要注重方法,还要处理好思想性和分众化的关系。实现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网络话语、大众话语的转换融通,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占据制高点,真正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引领社会的行动指南,使以学术讲政治更好地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