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字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022年10月10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10日第2504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八思巴字作为元代“译写一切文字”的文字,现今留存着蒙古语、汉语、藏语、梵语、朝鲜语、回鹘语等多种语言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字、历史等多领域的瑰宝,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9月29—30日,“八思巴字文献与蒙、汉、藏语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八思巴字文献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八思巴字”由元朝帝师八思巴创制,他结合藏文、印度梵文、蒙古文、汉字,以及蒙古语音和维吾尔语读音特点,创制了这一可拼写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新字,是元朝政府颁发诏书推行使用的“元朝国字”。八思巴字的创制和推行,加强了蒙、汉、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记忆和珍贵史料。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正月表示,八思巴字除用于颁布圣旨、朝臣诏书、宣敕文书、书籍和官印外,还用于汉文典籍以及佛教文献翻译和梵藏文转写,是元代全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相通的桥梁和纽带。虽然八思巴字文献资料有蒙、汉、藏等语言区别,但是它们反映出来的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文字文献学领域是相通、相融的。青海省因明学会会长噶尔哇·阿旺桑波认为,八思巴字作为当时维护国家统一、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语言文化工具,是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有力文化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鲜明昭示。

  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员萨迦·班典顿玉认为,深入研究八思巴字创建及发展传承历史,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正月建议,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八思巴字文献中蕴含的蒙、汉、藏语接触和影响因素,揭示其中的语言、历史、文化内涵,古为今用,为我国文化复兴事业和学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八思巴字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古学、汉学、藏学三个领域,涉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典章制度,与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学科息息相关。

  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八思巴字一直受到国内外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成为东方学、阿尔泰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关注焦点。正月表示,当前,八思巴字蒙古语文献资料、汉语文献资料研究领域均有丰硕成果,不论是在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突破,每一个阶段都有代表性、标志性成果。

  收集八思巴字文献是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2018—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兴安岭地区遗存多文种摩崖题记调查与研究”项目组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多次考察,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多文种摩崖墨书题记,有不少八思巴文题记是以前未曾公布过的新资料。其中,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八思巴文题记,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关系及社会状况,是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史料。而赤峰查干白其八思巴蒙古文题记中的回鹘蒙古文与八思巴文合璧形式的题记非常罕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布日古德表示,对这些新发现的题记进行整理与解读,探析其历史语言文化,将为八思巴文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依据。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洪民提出,学界还需要对八思巴字拼写汉语、蒙古语等情况进行梳理,以利于更好地把握拼写规则,探究其来龙去脉,了解其书写层面与实际读音的错综关系,从而对这些文献资料作出更为科学的分析和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包乌云表示,现存文献非常珍贵,应尝试根据现存文献,科学推测和合理还原未留存的珍贵文献,这也是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会议由内蒙古大学主办,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