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创品牌 走向一流会有时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概况
2020年03月12日 03: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2日总第1884期 作者:杨荣 刘兴全

  西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最早开办的系科之一,1956年开始本科招生。从最初的民族语文系(在藏、彝文专修科基础上建立民族语文系,这是学院第一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到汉语文系,再到今天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藏学学院和彝学学院三个学院,历经6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形成了优良的学风与研究传统。198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10年获批硕士一级学科,2014年成为国家民委高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5年列为国家民委、四川省共建培育的博士一级学科。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语言文学学人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栉风沐雨,开花结果,2018年获批为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学科。2019年10月获批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现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所辖的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设彝语言文学方向、藏语言文学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以及目录内自设的民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2个二级学科。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隶属藏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隶属彝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隶属西南民族研究院,其他8个硕士点隶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业已成为基础扎实、规模适度、学风优良、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重镇和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现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所辖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个学科方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建设牵头单位,2019年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文学”下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包括8个二级学科目录,第7个就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这就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不等于汉语言文学,它还必须包括其他民族语言文学。如果缺少了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那“中国语言文学”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牵头单位,联合藏学学院、彝学学院等单位在学科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学术平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在学科建设上坚守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旨趣、主要原则和共同追求,首先坚持做好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以保证能较好地融入主流学术界,同时在遵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流学术规则的同时,立足我校实际,在彝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等学科方向建设上做出特色、突出优势,从而突破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忽略、被边缘化的困境,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风优良,学术传统深厚,半个多世纪来,先后涌现了《楚辞》研究专家何剑熏先生、《淮南子》研究和《红楼梦》研究专家何宁先生、文艺评论家陈竹影先生、唐诗专家和书法家李国瑜先生、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王鲁雨先生、郭沫若研究专家刘元树先生、彝族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冯元蔚教授、藏族文学研究专家降边嘉措教授、《诗品》研究专家王发国教授、彝族文学研究和彝语言文字应用开发专家沙马拉毅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

  60多年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矢志不渝致力于少数民族高级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和多语种语言、文字、文献与多族别文学及其关系研究,形成了如下鲜明特色,在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是在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层面,主张对汉族经典与少数民族经典、汉文学传播的中心区域与边缘地带的多样性作贯通性研究。

  二是在中国诗学“活法”说研究、彝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藏彝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保护、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语言文字、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此外藏学文献与藏语言文学同样在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羌学及羌族文学研究硕果累累,形成了中国西南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鲜明特色。

  该学科具有如下优势:具有多民族、跨语言的师资力量。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博士49人(74.2%),少数民族教师34人(54%),族别涵盖汉、藏、彝、羌、苗、回、土家等多个民族,极具地缘优势。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学名师3人。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有“藏语言文学教研室”“彝语言文学教研室”2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近五年涌现了沙马拉毅、索南才让、蔡富莲、土登彭措、巴多、徐希平、王启涛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该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合理,研究方向稳定,拥有丰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经验的师资队伍,在本领域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发展积淀了大量宝贵经验。

  在藏、彝、羌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建构了较有特色的研究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将“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经典晨读、中华经典吟诵暨自创作品大赛等系列活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让中华优秀文化真正成为各族学子的精神追求和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源泉,筑牢民族团结之根。以学科为支撑建立了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建构“百名彝学博士培养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西南民族地区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专业藏书丰富、特色馆藏一流。除丰富的中英文文献外,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收藏的珍稀文献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特色国际知名。我校拥有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的藏学文献中心和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彝学文献中心,凸显了我校的学科特色。图书资料丰富,彝学文献中心收藏各种彝族文献资料(含光碟)1万多册,藏学文献中心收藏了40多个学科的各种文献2万多函(册),还有刚建成的羌学文献中心,完全可以满足研究和查询使用需求。

  跨语际的教学和研究平台。目前,该学科已建成“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杜甫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训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既凸显了学科优势,尤其在藏、彝、羌等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建构了较有特色的研究体系,又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0多年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全国民族地区培养了包括杰出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第一个藏族博士格勒等在内的2万余名政治合格、理想信念坚定的56个民族优秀人才。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在已经具有一定优势的民族语言文字、文献、传统文化与文学等稳定的研究方向上做好基础研究,同时重点搞好政府决策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等具有特色的应用研究,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靠得住的少数民族高级语言文学人才,以促进四川乃至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文化认同和协调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筵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杨荣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刘兴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