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中的“民族化”
2020年03月11日 03: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1日总第1883期 作者:冯静

  中国动画艺术取得了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征。这样的风格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贯穿于艺术创作过程,滋养着动画艺术的生命。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动画艺术制作人员创作动画电影的重要灵感源泉。民族文化不是固有不变的,它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并不是提及水墨动画片就代表民族化。水墨是表现民族化动画影片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其他形式同样可以表现动画作品的民族化。

  早在1955年,钱家俊导演制作影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中的故事题材就是从民间传说改编而来。影片应用了民间喜庆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风格,在背景设计方面以中国山水画体现树、山、瀑布的特色镜头;人物造型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凤凰为基础,胸前围着一条民间传统的粉红色肚兜,整体形象显示出民族特色;在舞蹈动作方面则参考新疆舞的优美舞姿,展现中国的民族舞蹈动作特点。该片于1956年8月在威尼斯第七届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及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上获奖,是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动画片艺坛上获得荣誉,充分证明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浦稼祥先生在2010年1月25日发表的短文《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为民族的动画片而自豪——初析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民族化问题》中,讲述过组成民族动画片的五个元素:一是剧情是否表现了民族理念,二是影片风格包括色彩是否具有民族特色,三是人物造型是否具有民族特点,四是人物动作是否体现民族生活动作,五是音乐是否体现民族化。由此分析,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借助不同工具来表现作品的民族化。

  走民族风格之路

  1955年底,特伟导演在第二次筹备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时,针对古代民间传说的内容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口号,并把口号贴在墙上,要求全体摄制组制作人员按口号投入创作,便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戏曲脸谱化的人物造型。为了强化制作人员的人物设计意识,还特意请了京剧花脸名家讲课,将其中将军与食客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出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内涵。随着对民族风格挖掘的逐步深入,中国动画电影中展现的民族化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创作人正在寻求一条具备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道路。

  1964年由万籁鸣导演历经4年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是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动画电影。影片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片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从人物造型到背景设计采用民间年画、庙堂壁画和戏曲脸谱等表现形式,同时加以锣鼓打击乐相配合,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来自于中国传统艺术,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1983年《大闹天宫》在巴黎播映时,法国《世界报》评论:“《大闹天宫》不但有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中国早期的这些动画创作者,其实也是动画理论的研究者。具有民族特性的动画电影,凝结着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心理。在中国动画电影中众多的作品表明,并不是只有水墨片才是民族化的。只要有颗热爱民族的心,有民族化的创新精神,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材料都能创作出民族化的作品。

  民族化在当代仍然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关键词之一,也是近年来一些动画电影经常受到非议之处。作为当今年轻一代动画人,对于“民族化”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大闹天宫》这样的作品中,也不应局限于水墨形式的作品,而是应当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族化”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黎族民间故事与动画电影的融合研究”(HNSK(2X)18-1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