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实形象构成:神怪小说的艺术传统
2015年01月23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3日第696期 作者:刘勇强

  中国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魏晋时期有搜神志怪,唐代有仙佛传奇,宋元话本中有灵怪、神仙、妖术类,明清则形成神魔小说,始终与写实小说呈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之势,占据了小说史的半壁江山。其间类型迭经变化,创作观念与叙事风格也不断发展,但采用非现实形象构成的艺术表现方法却一脉相承。如果我们把写实小说中或多或少具有的非现实形象构成因素考虑在内,神怪小说艺术传统的涉及面则更为广泛,理应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点。

  传统理论阐释

  忽视小说自身艺术原理

  目前,关于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小说史的研究;二是神怪小说与宗教文化的关系研究;三是对《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名作的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关于神怪小说文体与艺术特点的论著,如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等。

  总体而言,对神怪小说这一小说史现象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研究较多,将神怪小说及其非现实形象构成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综合性理论探讨,则还有所不足。缺少这方面的探讨,就难以从小说自身的艺术原理而不只是外部文化环境,来说明神怪小说发展的内在规律;难以说明神怪小说非现实形象构成与写实性形象的不同审美特征,从而确立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评判标准;难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乃至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与地位。

  实际上,由于非现实形象构成在各国文学中都不鲜见,我们经常可以在中国古代文学界以外的文学评论中,看到对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贬低与批判。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当代的优秀小说家积极主动地从古代神怪小说中吸取营养。换言之,对神怪小说传统的理论阐释,既是小说史的重要课题,也具有值得关注的现实意义。

  重视神怪小说的

  纵向考察与比较研究

  对神怪小说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阐释,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围绕神怪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性问题,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深度分析。例如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倡言神话为小说之渊源,几十年来,小说史叙述循为定式。对此,有必要从神话的不同形态入手,结合神话的流传,探讨其与小说的多重关系,特别是分析神话因素在小说史中的演进,从而摆脱拘泥于源头之说“先”与“后”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又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是神怪小说创作挥之不去的“紧箍咒”,频见于神怪小说的序跋。历代小说家力图对此语作不同解释甚至有意“误读”、曲用,以求解套;而另一些小说家则攀附庄子、苏轼,以“姑妄言之”标榜,谋求创作自由。

  神怪小说创作中的观念桎梏与解套努力,也是值得深究的文学乃至文化现象。志怪小说作为贯穿小说史的一种文体和题材类型,不同时期差别甚大,关键在于信仰背景的变迁。探讨不同时期、地域、群体的信仰背景与志怪小说创作的关系,必将有助于对志怪小说发展演变的探讨;此外,唐传奇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个重要表征即是非现实形象构成作为艺术手法的成熟。从与上古神话和佛教、道教神话的关系而言,唐人传奇实际上还可以细化为不同类型,这种细化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唐传奇的成就。而明清白话文学语言的发展,使文学想象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神怪小说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因而,神怪小说创作的语言基础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至于同一类型的神怪,在不同文体中均有出现。尤其是小说、戏曲间,存在大量同题材作品相互影响,也为比较考察神怪小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前形象”及形象变形

  塑造非现实形象

  另一个角度是围绕神怪小说创作的规律性现象与问题,探讨其共同的艺术原理。历史上,神怪小说的写作不仅在观念上受歧视,在艺术上也常被贬低。从《韩非子》“画鬼魅最易”,至欧阳修画鬼“不亦难哉”之论,再至近代韩邦庆“鬼怪有难于人物者”,神怪小说的创作一直在与艺术偏见较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神怪小说持续发展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也逐步确立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从神怪小说的创作实际中,探索其叙事方式及审美特点。例如,神怪小说在创作时,小说家面对的不只是通常的素材,还有一个先于他创作而又为其所依循与发挥的形象体系存在。它们是神怪小说形象塑造的“前形象”与先验性思维框架,因而对神怪小说艺术的分析,应关注其不同于一般写实性的形象的特点。又如,非现实形象构成有一定的变形机制,其中既有理性因素,也有情感情愫。逻辑性与可感性的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形象体系,并获得完满的艺术合理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系的生成与呈现有许多可以总结的规律。

  在古代小说众多真实人物形象中,潜藏非现实形象因素,与其现实表象构成一种重叠关系,而因重叠的深浅不同,又形成不同审美形态,也是富有深度的课题。此外,非现实形象构成还包含着伦理思想、生命意识、时空观念、神秘数字等复杂的创作理念,在展示人物梦幻心理、道德劝惩教化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艺术功能。而神怪小说的叙事范型也有广阔的探讨空间。“出于幻域,顿入人间”更是很多神怪小说共同的特点,探讨非现实形象构成真幻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与规律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近代西方科学文明传入中国以后,神怪小说曾因饱受“迷信”、“愚昧”之讥,随古代小说文体式微而衰落,仅个别作品一度被贴上“浪漫主义”标签而得以流行。如今,人们对古代小说的认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神怪小说艺术传统的理论阐释,也应有所提高和拓展。我们应将非现实形象构成作为一种逐渐发展的、独特的艺术方法加以审视,通过对神怪小说的整体审视,反思其小说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史价值。同时,努力发掘并阐述一些与神怪小说相适应的新的学术命题,构建神怪小说与非现实形象构成研究的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