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参加了202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有两句话让我久久难忘:“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几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发表讲话时引用了一句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
在我看来,这些话反映了深厚的中国哲学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愿景和行动中也有所体现。但自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之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一系列战争和冲突、经济和社会危机以及西方盛行的错误地缘政治理论,如“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等,让这一体系似乎迷失了方向。
中国倡议
最近,我在“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的一次小组讨论中发言,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间的相互联系时,提到了2023年中国成功推动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关系正常化。一位参与讨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感叹道,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是中国成就了东亚和平的“黄金三十年”。他提醒我,中国的巨大发展是以和平的方式取得的,中国没有向任何其他国家开过一枪一炮,就已经成为世界大国。
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我对发展、安全和文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世界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蕴含巨大机遇,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有益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最伟大的全球发展事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后,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一个方向是地缘政治竞争、零和博弈、战争和不稳定;另一个方向则是合作共赢、和平以及公平共享的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10月,已有152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占全球多数。那些试图孤立“一带一路”倡议的人,发现自己才是站在一个有很高围栏的小院子里的少数人,或者用中国人的话说,就像井底之蛙。“一带一路”倡议成功搭建了一个跨越政治、社会、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多边合作平台。除了“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以及随后扩员加入的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埃塞俄比亚、阿根廷)和上海合作组织也相继出现。在这些组织中,中国都处于重要地位,并为其发展作出贡献。但是人类无法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中生存,因此有必要建立对这三个概念的普遍理解,以拉近东西方、南北方国家之间的距离。
发展
人类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概念。我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核心概念上存在分歧。中国的理念是通过现代化和工业化、科技进步和各国共同繁荣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西方的观念中则附加了“自然资源有限”这一错误的前提,即如果中国、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发展,西方自己需要的有限资源或许就面临不足。这是零和博弈思维的根源。这种观点非常危险,因此必须改变。国家之间的和谐与零和博弈不可能共存。
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发展是指所有人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而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发展是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安全
众所周知,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发展。全球安全倡议指的是,安全应该是世界安危与共,而不是某些超级大国认为的自己的国家安全利益。所谓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应被废除,《联合国宪章》应从1991年以来就被尘封的架子上重新翻出来。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其主权和尊严都应得到尊重,其内政不容干涉,其安全利益也应得到重视。
全球安全倡议认为,安全与发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双胞胎。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和平与安全。美国和北约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索马里以及现在巴勒斯坦等地仅通过武力“强加”安全不仅惨遭失败,甚至恶化了世界安全局势。在中国的牵线搭桥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这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最佳验证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朗之间的经济合作在2022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文明
习近平主席于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倡议在文明交流的基础上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全球文明倡议将政治对话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面,解决世界上文化、历史、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和社会制度各不相同的国家之间如何实现和平共处的问题。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具体的内涵。
古丝绸之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的载体,为中欧人民带来了新的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生活水平、文化和创造力。反过来也使他们能够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和创造力来发明新的知识和工具,以回馈这一路线上的其他国家,这是最具科学性和道德性的“双赢”。对伊斯兰的文艺复兴的研究让我对这一文明交流的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具体来说,在波斯、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和非斯,科学和哲学活动蓬勃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纸,这些知识就不可能在地球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如此迅速地传播。今天,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有机会重现这样的文明对话,并从中受益。
分享就是关爱
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明确各国如何在地球上共存。“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了一个合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全球治理愿景。它们值得所有个人和团体深入研究和讨论,以便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找到答案。中国和“全球南方”所追求的建立多边世界的理念,并非要推翻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而是要丰富它、使之更加适应当前的情况。
实现多样性中的和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先生在2023年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举办“全球文明倡议的呼唤”网络研讨会上,带着中国人惯常的诗意发表了演讲,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性质和目标。他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他强调:“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充分借鉴人类文明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厚重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理念。携手解决好攸关世界未来和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知识是唯一不会损耗的,相反,人类消耗得越多,知识发展越蓬勃。同样地,我们给予他人的爱越多,我们内心的爱就越多。2023年5月,我在广州市考察一个公共电动共享单车站点。一位女士走近我,向我解释了使用过程,并用她的手机为我演示了如何操作。她脸上洋溢着友好的笑容,对我说:“分享就是关爱。”然后便骑着共享单车离开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原本深不可测、复杂的世界局势问题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来解决。
(作者系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