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简介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2021年9月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2022年4月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2023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国的这“三大全球倡议”在发展、安全和文明多样性具体议题上,为推动全球人权治理作出历史性贡献,有力彰显了中华文明鲜明的自主性、包容性、和平性精神底色,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鲜明的全球治理观,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研究综述
当前学术理论界围绕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主要聚焦单一倡议本身进行内涵解读和理论阐释,该部分研究针对性强、阐述深刻、成果较为丰富。其二,发展、安全、文明三者在内在逻辑上紧密相连,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学术理论界逐渐将“三大全球倡议”视为一体,围绕三者的逻辑关系、理论建构开展更加综合、系统的研究,这也成为本年度的重点研究趋向。
具体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三大全球倡议”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时代意义、理论内涵、实施路径与机制三个层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诸多有影响的学术研究进路。如从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制度的视角对“三大全球倡议”进行学理分析,从“三大全球倡议”的普惠性、公平性和现实性探讨其对全球治理的贡献,注重厘清“三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关系等研究。除此之外,围绕“三大全球倡议”的相关议题,学术界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理解读
“三大全球倡议”是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全局性构想,也是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三大柱石。理解“三大全球倡议”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提出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难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是在我国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中提出的,充分回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事务的担当,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大全球倡议”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包容开放的全球治理观。从国际公共产品制度视角对“三大全球倡议”进行研究,以及将中国全球治理方案与西方方案进行对比的比较政治研究最具实践指导价值。前者将为下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助推“一带一路”拓宽合作机制;后者旨在挖掘中国方案的特色与底色,塑造更为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助力。
中国作为国际和地区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积极变革,“三大全球倡议”充分回应这一现实需要,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抓手。从现实角度来看,“三大全球倡议”的提出代表着中国对全球发展问题、全球安全问题和全球文明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具体体现,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形象,还为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实现路径。从理论角度来看,“三大全球倡议”在推动国际社会积极变革中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理论视角,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为发展中国本土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也将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良好助力。
研究展望
“三大全球倡议”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阐释其内涵时,必须充分了解它们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其他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与演进逻辑。立足“三大全球倡议”本身进行学理解读是研究基础,但是了解融会贯通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读“三大全球倡议”同样必不可少。
在具体研究领域,一方面,应围绕各个倡议进行针对性研究。其中,全球发展倡议应重点围绕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展开,加强发展合作战略对接,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应重点围绕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建立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全球文明倡议应重点围绕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包容共存、文明创新发展等领域,倡导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秉持兼收并蓄心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学理逻辑决定了这三者不可分割,必须在理论建构中用更为宏观的视角将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缺少任何一个方面,从认识论上来讲都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总结分析当前国内的研究进展,我国学者对“三大全球倡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理论内涵的分析上,在实践层面稍显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建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走深走实。“走深”是指研究者应建立起跨学科的理论素养和视野,提高研究的理论厚度,得出更加深刻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走实”则是要针对目前全球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提高“三大全球倡议”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推动中国治理方案落在实处。
作为新生的理论体系,加强与国际社会对话,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是“三大全球倡议”理论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三大全球倡议”理论体系是与其他国家开展对话的基础,实践成果的落地则是引发国际社会共鸣的关键。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三大全球倡议”的了解较为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因此,未来应注重从理论到规则、从共识到行动的系统研究,不断提升“三大全球倡议”的国际传播效能。
(本报记者 刘越)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