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的研究
2024年01月03日 10: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日第2807期 作者:欧阳静

 

 鉴于主流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时存在脱离现实的主观理论构建问题,和没有理论概括的简单化的经验描述倾向,黄宗智先生倡导一种连接理论与经验,融合主观和客观的“实践社会科学”。《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一书系统阐释了其内涵。

  实践社会科学既是一种学术理念,又是一种学术方法。它拒绝从理论假设出发,得出只需逻辑推演的简约化、形式化但脱离真实世界的学术成果,也拒绝缺乏洞见、没有理论概括的经验描述。实践社会科学要求研究者在主观理论和客观经验之间不断地来回,贯通、连接和阐明理论与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既有新的经验发现又有新的理论概括的成果。

  《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虽是作者五十多年学术研究生涯的回顾与总结,却又像一本教科书,告诉那些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年轻人如何做“真”研究。相比之下,回顾自己的研究经历,笔者似乎没有认真思考或总结自己做的是什么研究,以及用什么方法或理论做研究。读研究生时虽然也经过了经典理论阅读的训练,但当时所读的大多数理论著作其实都没有看懂,只是赶时髦地去记住一些流行的理论或概念。当时也认真拜读了黄先生的学术作品,尤其是《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但也只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只是觉得黄先生的作品相对而言比较“好读”,因为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当笔者开始亲身经历田野调查,进入真实的经验世界之后才体会到:如果“理论”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关联,那它在研究者的脑海里就没有画面感,没有真实感,也很难让人感受和理解到理论的内涵及其魅力,这个理论也只是一个“死”理论,只有将理论放置于现实的真实世界中,才能被激活,进而理解其意义。

  笔者将理论放置于真实世界的第一次体验是准备硕士论文时的实地调研。那是理论与经验的第一次“碰撞”,发现现实的真实世界根本就不是按我们在学校所学的那些理论来运转的。这种理论与经验不相符的发现(或者说黄先生所说的“经验悖论“的发现),令人十分困惑。比如,当时我们所学的政治学理论大多是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什么”,而现实却不是理论所设想的“应该的样子”。这是我们所学的理论有问题,还是真实的客观世界有问题?笔者当时认为是“现实有问题”,因为它没有按理论制度所设计的逻辑运转,所以要加强制度建设,让现实按理论“应该的样子”去运转。

  然而,随着田野经验的增多,笔者发现现实世界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有许多制度,只是这些制度与理论不太一样。比如,乡镇政府有许多制度,但许多制度只是停留于“墙”上或“纸”上,它们并没有在现实中运行。接下来的困惑是,如果乡镇没有按墙和纸上的制度运行,那它到底是按什么制度逻辑运行?如果乡镇不是我们在理论文本上所看到的样子,那它真实的样子是什么?

  为了解答上述困惑,笔者决定去乡镇做实地调研,参与式地观察乡镇主要做什么工作,以及如何做工作。当笔者在桔镇待了一年之后,发现任何一种理论都难以概括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真实运作逻辑,它既不是韦伯所说的现代“理性主义”逻辑,也不是黄先生所说的传统“简约主义”的逻辑, 于是笔者“大胆”地创造了“策略主义”这一概念。这其实也是模仿了黄先生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的理论对话和经验概括的风格。但当时对黄先生的学习和模仿也没有方法论或路径上的自觉意识,只是觉得黄先生的研究风格符合自己的口味,对自己有启发,因此热爱,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榜样。

  后来才知道,自己模仿的研究路径就是黄先生所倡导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社会科学”。根据笔者的体会,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就是要从认识现实世界“是什么”开始。但这种认识是不戴任何理论眼镜去看现实,避免用理论去裁剪现实,更不会从理论假设出发去看现实,而是从现实本身的逻辑来看现实,即遵循现实的真实逻辑,并依据现实的真实逻辑去“返照”我们所学的理论。“实践社会科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即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而真实世界是由人类的实践形成的,实践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产生的。实践社会科学就是要探寻主客观二元合一的“真实”世界。所以,“实践社会科学”是一种不断“求真”的研究进路,它追求对不断变化的真实世界的认识,探寻最符合真实世界的理论概括,探寻能解决现实真实问题的可能路径。

  《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一书虽然告诉了我们做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但正如黄先生所说,“方法和理论最终只是方法和理论,它可以对学术有一定的帮助,但仅靠其本身是不可能创建有价值的学术的”。事实上,决定学术价值的往往不是方法和理论,而是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和研究动力。我们的研究动力是出于真诚而崇高的道理和理念还是其他目的,决定了我们所做研究的“真”与“假”。黄先生对实践社会科学的倡导,以及对“真实感”的强调是基于“一直把‘老百姓’的福祉作为人生和学术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正如他所说:“回顾自己过去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我自己都感到比较惊讶的是,感情,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其实比理性的认识起到更根本的作用。”也许,正是基于情感驱动的研究才会使学术作品既真实又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