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辞书出版机构眼中的2023年度词汇
2024年01月03日 1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日第2807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岁末年终,各大国际辞书出版机构和媒体公布年度词汇,已经成为规定动作。本报记者整理了其中的代表性词汇以及学者对这些词汇的评论。

  美国辞书出版机构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2023年11月27日在其官网发文宣布,该公司选出的2023年度词汇为“authentic”(真实)。文章称,在与人工智能、名人文化、身份认同、社交媒体有关的故事和对话推动下,在过往年份高检索量的基础上,“真实”一词在2023年的检索量大幅增长。人们比以往许多时候都更多地去思考、写作、渴望和评判“真实”。

  报道提到,“真实”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既可作为 “real”和“actual”的同义词,表示“不是假的或不是仿制的”,也可表示“忠于自我的个性、精神或性格”。虽然“真实”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特质,但“真实”很难被定义,也容易引起争论——这是许多人去查字典的原因。“真实”往往与个人或集体层面的身份有关,常与“self”(自己)、“voice”(声音)等词搭配。例如,2023年,一些演艺界名人因表示要寻求“真实的声音”和“真实的自我”而登上新闻,相关报道将“真实”这一特征与流行文化的能量联系在一起。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及其对学术诚信、深度伪造视频等议题的影响,“真”与“假”之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模糊。商品品牌、网络红人等展现了对“真实”的追求,一些应用软件和社交平台将记录“真实”的体验作为主要目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实的内容创作者”现在被认为是建立信任的黄金标准,“真实性”有时成为了一种表演。

  美国《柯林斯词典》发布的2023年度词汇是“AI”(人工智能)。英国《卫报》文学编辑大卫·沙里亚特马达里(David Shariatmadari)对此表示,2022年底,突破性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进入公众视野,它模仿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令人惊叹不已,既富于吸引力也带来了焦虑。如果计算机成为语言这一人类擅长领域的“专家”,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引发了热烈的辩论、观察和预测。在他看来,《柯林斯词典》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即“通过计算机程序对人类心理机能进行建模”,刻画了人工智能所带来挑战的深层本质。在找到机器是否真的能够“类人”及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答案之前,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柯林斯词典》候选年度词汇对此进行了集中展现。例如,候选词汇之一是“deinfluencing”(去影响),该词来自数字文化领域。人们很熟悉一种现象:网络红人利用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气引发新的趋势,并从代言背书行为中获取利益。“Influencer”(影响者)一词有一系列变体,“mega-influencer”(超级影响者)、“micro-influencer”(微型影响者)甚至是“nano-influencer”(纳米影响者)。“去影响”则是该词的一个新的变体,《柯林斯词典》将其定义为,“利用社交媒体警告关注者避开某些商业产品、生活方式等”。

  英国《剑桥词典》发布的2023年度词汇是“hallucinate”(产生幻觉)。《剑桥词典》编纂团队选择这一词汇的原因是,其新含义触及了人工智能相关讨论的核心。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人们仍在学习如何安全有效地与之互动,这意味着人们要意识到它的潜在优势和当前弱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继续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而其在2023年受到广泛关注与一系列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发布并供公众使用密切相关。新技术带来了新语言。2023年,《剑桥词典》编纂团队既在词典中添加了新的、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术语,也对“hallucinate”这样的现有词汇的传统定义进行更新,增加了人工智能相关含义。人工智能工具尤其是那些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的工具,可以使用虚假、有误导性或编造的信息来生成内容,以一种自信、有时看起来也很可信的方式来“产生幻觉”。人工智能制造的幻觉已经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影响,如在法庭上援引虚构案例、在宣传视频中出现事实性错误信息等。这个新定义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拟人化的趋势——人们倾向于在谈论、写作和思考与机器有关的问题时使用类人的隐喻。对于这一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剑桥大学利弗休姆未来智能研究中心高级助理研究员亨利·谢夫林(Henry Shevlin)表示,“幻觉”一词被广泛用于指代像ChatGPT这样的系统所犯的错误,就人们如何思考和拟人化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快照。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长期伴随着人类,无论是以谣言、虚假宣传还是假新闻的形式。虽然这些通常被认为是人为产物,但“hallucinate”是一个表示唤起、激发的动词,暗示着一种与现实脱节的代理。这反映了微妙而深刻的感知转变:产生“幻觉”的是人工智能,而不是用户。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普遍相信人工智能的感知能力,但它强调了人们倾向于将类似人类的属性归于人工智能。谢夫林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心理学词汇将进一步拓展,以涵盖人们正在创造的新智能的“奇特能力”。

  美国孟菲斯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副院长罗杰·J.克罗伊茨(Roger J. Kreuz)对上述年度词汇总结指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词汇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他认为,“真实”这个概念,特别是当它被用于形容人类创造的产物和人类行为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其变得更加复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维克多·李(Victor R. Lee)曾提出,人们对真实性的判断是下意识的,经过多年实践磨炼出来的,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缩小了这一认知框架。这是因为,当生产原创的新内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投入大量努力并怀有最佳意图、掌握了相关技能的人员,才能生产出这些内容。而现在,这不再是一个安全的假设。

  克罗伊茨表示,虽然人们似乎普遍认为,人类的思想和双手必须在创造真实的事物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面对人们对现实的集体把握所呈现出的脆弱性,难以捉摸、表达抽象理想的“真实”一词成为年度词汇,在某种程度上是合适的。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