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2年01月21日 08: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1日第2335期 作者:李正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5月31日,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产生

  国际传播是对外宣传,是通过国际传播树立形象和建立国际话语权并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国际传播体系,由中央统一部署,各级政府一起行动,由各种媒体联合行动,以促进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起“展形象”。“展形象”就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把形象展示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系起来。国家传播影响力需要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集群机构。换言之,宣传机构和出版机构要加强国际传播意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注重国际传播效果。比如《大中华文库》的出版便是顶层设计、多家联动的国际传播大工程,中华文化对外宣传效果显著。此前的“熊猫丛书”也是成果辉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今,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有组织的精品图书出版极大地提高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对外宣传,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后更名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通过图书出版、期刊发行、网络等形式承担党和国家各种对外宣传,为中国国际传播作出不朽的贡献,全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实展现了中国当代的新发展、新成就,不断地树立中国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今,要注重新媒体建设,促进媒体融合,各种媒体要差异化发展,以主题集中、故事凝练、全面立体、可听可视、生动形象为抓手,把中国故事讲述出来、传播出去、深入听众和观众之心,以期产生更大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展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世界文明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也是我们长期发展的文化滋养。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早在18世纪便已显现,被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家翻译引介到西方,形成国际汉学,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共享。文化感召力的展示要有合适、得体的国际传播途径。各类文化书籍的翻译与出版、视频制作与播放、影视输出与放映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都能极大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同时,要注意研究输出对象国的文化及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知己知彼,方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并“走进去”,展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要使中华文化更有感召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当代的先进文化,三是动人的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因此,我们要把人文交流当作提高感召力的重要举措。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学术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吸收和民心相通。另外,文艺演出是最直观最传情的传播手段之一,颇具沟通能力。充满正能量的艺术表演与对外宣传的结合更容易在民众之间产生文化感召力。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化人,是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必要途径。

  中国形象亲和力的魅力

  宣传就要展示形象,国际传播就要传播中国文化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好、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的国家形象,“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丰富多彩、生动立体,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展示中国形象亲和力的魅力。

  要运用生动多样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的实践方法。在打造中国形象亲和力中,要注意讲故事的方法,故事要实事求是地讲,要有情感传递,要有容易接受的道理,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外国人听故事的习惯,要学会借用他们讲故事的词汇和技巧,使他们听得懂、愿意听,要让他们感到亲切、听起来自然。

  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建设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发言资格,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决定舆论走向,影响社会发展方向。因此,话语必须要有说服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话语能力和传播效能,需要努力提高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能力和控制能力、国家对国际舆论的主导能力。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掌握国际话语权就能正确引导国际舆论、严防一切别有用心的势力对中国进行不实报道,确保维护国家利益,在和平发展中顺应时代诉求,引导和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重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建设,要把握话语导向,旗帜要鲜明,对象要清楚,对不同受众用不同言说方式,要有沟通力,讲究说话艺术,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朴素易懂,事实清楚,感情充足。对于中国故事,我们不仅仅是讲,而是要讲好。所以,我们必须挖掘中国故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搞好国际传播的实践形式,还是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的成果检验。中国故事必须体现中国价值,要敢于讲中国特色,同时要在讲中国故事时倾听别人的故事,并进行融通以达到文明互鉴和共享。

  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世界各国意识形态不同,政治观点多种多样,声音混杂各异。因此,国际舆论显得特别重要,能否实现民心相通是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我们必须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主动报道、抢先发声,占领国际舆论的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建设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积极推广中国主张、智慧、方案,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建设。

  国际传播“五力”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合力建设才能奏效。我们认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只在国家层面,必须加强地方层面国际传播,只有各地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才能整体提升。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有担当精神,努力调整培养方向,增加国别区域知识,加强外语教学和传播能力教学,为国家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事务、会讲中国故事的合格人才。

  (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雄安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对外传播研究”(HB21-YB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