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2021年06月30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30日第2197期 作者:[意大利]奥利维耶罗·迪利贝托/李凯旋译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自身的革命与奋斗目标——谋求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独立与复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取得了不同的伟大成就,在1949年之前带领中国人民与殖民主义图谋和帝国主义侵略作斗争赢得民族独立,此后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适应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尽管走过不同历程,但始终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和初心。

  中国共产党改变人民历史命运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险阻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论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世界而言,都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卓越的成就。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还成功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愿景。自此,中国加快了在自强不息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了新时代。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就是战胜了贫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后8亿多中国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在法治和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一直在开展一场旨在维护社会主义以及社会诚信和平等的斗争,这场斗争密集且持续。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还极力鼓励和支持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奠定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强国地位。

  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经验,首先在于构建了一个独创且非常有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它能够推动党在危机中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政治路线和政策进行革新调整。正是由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以及中国共产党怀有的政治远见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外共产党人最为关注的经济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坚持制定五年规划,明确经济发展重点,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私营部门的经济主动性,推动了市场繁荣与发展。国有经济始终居于中心地位,但私有经济保持着巨大活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是成功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著作,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有精彩阐述。这三卷著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理论总结,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对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发展的描述,以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走向代表这个民族未来的中国梦的探索。要知道,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梦,还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国际主义,坚持世界各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相互支持并保持对话的原则。世界社会主义诞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19世纪,曾经以欧洲为中心,后来走出了欧洲的边界。如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当前全球范围内仍需要与巨大的不平等、广泛存在的贫穷和落后以及统治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作斗争。而且,我们这个时代还面临着诸多不同且非一国之力可应对的挑战。我们看到科学技术进步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甚至改变了人类的关系体系。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理论的解释力越来越苍白无力。在网络时代,物理空间被压缩,我们不断地、永久地与整个世界实时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使网络成为社会解放的工具,而不是像美国跨国公司所希望的那样成为压迫大众的工具。

  人类的命运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了一起,但事实上,通过网络进行互联的人类实际上面临诸多困惑。因为地球生态环境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正日益枯竭,人类需要对发展模式进行彻底的反思。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意义重大。可耕种的土地、可饮用的水资源、其他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代表着人类的共同未来。于此,我们非常赞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更加凸显。人类社会有必要且有可能在吸取此次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团结的国际社会。但这需要各国共享科学研究、信息、药品、医护人员和疫苗等资源,而这正是中国的一贯做法和立场。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做出了表率,西方国家以及全世界能从中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访问意大利期间引用了著名作家莫拉维亚的话:“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这不仅适用于在过去50年里已然取得累累硕果并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中意关系,还适用于中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给予的普遍关注和援助,令人印象深刻。中国还成功地与金砖国家建立了友好互惠的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推动全世界在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的最重要平台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发展援助政策,都是促进中国人民与其他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最真诚且有效的方式。和平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南针,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我深信,中国共产党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法学院院长)

  (译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