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方李莉著的《中国陶瓷史》英文版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印装最精美的英文版《中国陶瓷史》,在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近五年来,方李莉著的《中国陶瓷史》先后被翻译成西班牙文、俄文、英文版与中外读者见面,成为迄今为止翻译语种最多的《中国陶瓷史》。
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最初在201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全球化的视角、采用人类学方法完成的《中国陶瓷史》。这部《中国陶瓷史》强调中国陶瓷史是世界陶瓷史,是世界贸易史、经济史、政治史以及文化史、艺术史的一部分,尤其关注文化的三个层面:技术、符号、社会组织,同时注重陶瓷发展历史进程中多民族的兴起、融合和文化互动。比如,原来的陶瓷史对民族聚居地区的陶瓷史关注不够,内容太少,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利用收藏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中国文物展开探讨,对辽、金、西夏陶瓷以及元代陶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书中不仅关注中国本土的陶瓷艺术,还涉及陶瓷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的传播和影响,展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成为新时代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标志性成果,展现出其全球化特征。
陶瓷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有着丰厚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对中国陶瓷的研究,自民国时期即已展开,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1924)、杨啸谷的《古月轩瓷考》(1933)、郭葆昌的《瓷器概说》(1934)、叶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等。第一部以“中国陶瓷史”为名的著作,出现于民国时期,即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此后,时事纷杂,研究不易,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才又陆续出版了几部相关著作,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纲要》(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01年修订),以及叶喆民在前作基础上写成的《中国陶瓷史》(三联书店2006年版,2011年增订)。这些著作绝大多数立足于传统的工艺材料和器物,注重器物制造,有其时代性贡献,但也正是因为时代局限,很多重大学术成果没有得到反映。201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在原作基础上,补充了近20年来的一些新发现和新认识,但是该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格局还没有跳出30年前的框架。毋庸置疑,这些作品在全球视角、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利用海外藏品阐述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的世界贡献和角色定位等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因此,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在对中国古陶瓷的宏观研究中创造了新意。
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权威之作。作者通过精心研究和大量实地考察,将中国陶瓷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美学价值,还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在《中国陶瓷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时期的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如唐代的三彩瓷、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斗彩瓷以及清代的粉彩瓷,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创新。此外,作者对中国陶瓷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探讨,展现了陶瓷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陶瓷艺术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陶瓷史》正是我们了解和探索这一艺术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陶瓷的魅力,感受其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传承。基于作者栩栩如生的展现和阐述,以及其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尊重,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推荐选题。该书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以及其他众多专业奖项,得到了出版业和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中国陶瓷史》的全球化视角、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论使得其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探讨更加淋漓尽致,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陶瓷文化能够更广泛地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和认可。《中国陶瓷史》以其独特的视角优雅地讲述着中国艺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故事,除前文提到的外文版本外,哈萨克语版、吉尔吉斯语版已经签订出版合同,韩文版已经达成合作意向,正在推进中。《中国陶瓷史》多个语种的成功出版和推广,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架起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彩虹桥。基于这座彩虹桥,人们可以发现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成果,可以发现更多相关领域的人类艺术成就,进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使艺术更好地美化和升华人类的生活,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更加丰富。
(作者系齐鲁书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编审)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