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口要素对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4年01月16日 14: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6日第2816期 作者:王会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可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发挥人口优势作用,实现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人口影响绿色发展的

  理论和现实要求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人口要素变化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较为复杂,在衡量人口对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既要从宏观层面总体把握人口规模和结构特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也要从生产生活不同层面研究人口要素对绿色低碳发展的牵引作用。

  人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来看,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互动方式的演进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都会影响甚至决定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所承受的资源生态的压力不容忽视。同时,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人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实现超大规模人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着力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口是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人口资源占有量来看,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经济总产出占世界的近16%,资源消耗占世界的24%,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人口规模巨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等问题。从人口能源消费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需求程度相对较高。据统计,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从1980年的97.7千克标准煤增长到2020年的456千克标准煤,增加了近5倍。同时,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美国的30%、德国和日本的60%。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带来的能源消费量短期内将持续提升,居民的能源需求与减排降碳压力并存。从人口碳排放来看,居民消费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经济和人口增长继续成为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重要因素。据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测算,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一半左右,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的规模和结构特征。

  人口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牵引作用。从宏观经济学逻辑来看,人口是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人口规模、劳动力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为载体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的。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居民消费群体性特征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素质等密切相关。人口要素变化通过消费传导对社会整体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产生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是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实现的主体,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离不开对人口要素的整体把握和协调。这种把握不仅体现在居民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接受和自觉践行,还体现在通过人口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发挥人口要素

  对发展转型的重要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持续发挥人口要素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联动效应,将人口要素深度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中。

  推进人口红利向绿色人才红利转变。在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劳动力供给减少的趋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口是保持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总量,更要看人口质量,既要看人口结构,更要看人才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我国“十四五”时期需要的“双碳”人才为55万—100万名,急需大量复合型交叉创新的绿色低碳相关技能人才。因此,需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人口优势,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优势,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需求侧和人力资本供给侧协调发展的适应机制。

  精细化推动人口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我国14亿多人口对生活物质资料的需求巨大,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区域差异、行业差异、产业能源差异等不同方面,也要从人口学视角统筹人口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等因素,精细化推动人口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发展。一方面,要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研判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城乡人口的生活理念、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等,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识别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费需求,引导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人口绿色低碳消费软约束。一方面,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生产生活等宣传教育,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消费场景,引导居民全面践行绿色穿戴、绿色饮食、绿色办公、绿色出行、可回收物分类等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