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与减速:现代社会变迁的复调
2023年09月21日 1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1日第2740期 作者:徐律

  在愈益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加速已成为整个时代的普遍大写,其中一种表现便是人们时常体验到压力、焦虑与紧张等心理。相对地,减速似乎更被视为加速社会中的绿洲而成为时代的关键小写。那么,通过对社会加速与社会减速的探索,由大到小一步步触及现代社会发展脉搏,可为把握现代社会发展变迁总体态势,进而理解丰富琐细的现代生活状况提供可能。

  想象跨越边界的加速 

  20世纪末以来,日益流行的畅销读物成为大众认识社会加速的重要渠道。有关社会加速的话题涉及甚广,涵盖技术、工作、心理等诸多方面,如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生活便利、代际差异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对畅销作家而言,尽管社会加速现象及问题类型多样,但人们却难以逃离这一由不同织线编织的加速大网。对此,他们多提倡如慢生活的休闲方式来抵御或化解加速的负面后果,而这一“慢速”倡导又与读物自身的加速出版发行构成讽刺意味。

  可以说,畅销书中的社会加速被看作“社会中的加速”,指向现代社会发展的丰富变化。当以多元的经验议题呈现时,社会加速就被置入殊异的社会语境中,可以是技术的加速、文化的加速,抑或心理的加速。此时,人们对社会加速的理解是跨领域的,社会加速就成了有关现代社会变迁的形容词与注脚。尽管可以描绘加速社会的各类丰富现象,但也难以在理解不同加速面向关系基础上,把握现代社会加速的整体逻辑。于是,在加速的社会万花筒中,社会减速以绿洲形式而与加速相对立,对社会加速本身的认知与想象则逐渐失焦。

  加速:从“社会中的”到“社会的” 

  当前,畅销读物无疑是增进大众对社会加速认知的重要渠道。但进一步看,这一指向复数的“社会中的加速”研究显然难以为“社会加速为何”这类本体性问题提供有效解答。在畅销读物的喧嚣声外,探索社会加速的系统理论建构与解读成为众多学者的中心工作。

  在社会学史视野下,古典社会学家就于都市生活、理性化、劳动等现代性议题中触及社会加速。在当代,维希留(Paul Virilio)、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厄里(John Urry)、鲍曼(Zygmunt Bauman)等人也立足于晚期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探索加速的社会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基于社会加速性质、范畴的理论构建工作提供必要基础。哈桑(Robert Hassan)和阿格尔(Ben Agger)等人承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认为社会加速代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总体状况。政治、技术、心理等诸多维度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加速的资本主义生产之轮中,从而形成现代社会加速的总体态势。这样一来,社会加速的发生逻辑便符应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不再单纯是社会变迁的具体表征。质言之,这意味着“社会中的加速”向“社会的加速”研究定位转变的开始。

  不过,亦如瓦格纳(Peter Wagner)所言,这类研究却也混淆了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边界,将现代性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逻辑,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决定因,这便带有很强的决定论色彩。经济、社会、技术等不同加速维度具有殊异的运作逻辑,关键是如何在承认差异基础上进行加速逻辑的综合阐释,而罗萨(Hartmut Rosa)则是这一探索方向上的关键人物。他认为,社会加速就是现代性的根本特质,代表整个社会变迁本身而非具体表征。因此,在建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时,他借助社会加速循环命题来整合技术、社会、生活等不同加速主体与要素的加速逻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加速总体态势形成。只有这样,丰富的社会加速面向才能被纳入整全的加速逻辑中,为现代社会加速提供系统的理论阐释。

  加速与减速:特定技术范式的产物 

  作为具有数百年历史并不断发展变迁的现代社会,它并非是抽象的、静态的。很明显,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更侧重对晚期现代社会中加速的发生逻辑探讨。那么,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社会主体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进一步结合长时段社会发展视角加以观照。

  以技术与社会的长时段作用关系为线索,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认为技术发明与创新的技术化历程也是文明化过程:一方面,技术应用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汽车诞生与普及重塑了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技术发明创新也受社会制约,如汽车发明离不开技术团队支持,其应用更需要人们对文明交规与驾驶技巧的掌握。由此,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孕生着不同技术化条件,产生基于技术工艺、技术效能标准等方面不同的技术化轨道,最终形成在性质、范畴与演化方向上迥异的技术范式。正如此,只有在特定技术范式阶段,才能借助对技术与社会特定作用关系分析给出所谓社会加速状况的合理判断。而相对地,社会减速则构成技术范式演变中,即不同技术化轨道转轨与接驳时的另一社会发展变迁常态。

  进一步,从特定技术范式的实践看,对于那些为更好使用技术工具而通过学习来提升“文明”素养的个人来说,在日常生活的技术实践中,工具理性逻辑并非个人的思维与行动的唯一主导。随着生活情景转换、主观意向及心理体验变化,个人能动性往往具有很强的伸缩弹性。霍尼(Karl Horning)就以互联网为例,将个人技术实践角色分为完全拥抱的冲浪者、坚决抵制的怀疑者、任性而为的赌博者等不同类型。因此,无论是在宏观技术化的文明进程中,还是微观个人文明化的技术实践场景下,作为技术的社会效应——社会加速与减速间并不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的二元线性逻辑,而是一种动态弹性的交互实践关系。这就如同由众多造型各异的多米诺骨牌所形构出的大型画幅,在极富创意的非线性推倒与演进中,展演出集速度、色彩、声响于一体的多重协奏。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