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
2023年09月21日 15: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1日第2740期 作者:曾江 钟莉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滋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

  铸魂育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8月27日,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在四川大学举行,会议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主办。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进行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表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价值理念化,是用价值理念来表达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精髓。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引领,是批判西方普世价值的锐利武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认为,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与时俱进地对待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评价传统文化,注重政学两界良性互动,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看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民族性”“多样性”“人类性”三大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来展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时代表达,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果,是在文明论的话语高度上对具有超越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凝练和价值升华,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的人类新型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在协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狠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一体传承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尝试。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曹萍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关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承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表示,要进一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积极运用传统典故和话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善用“大思政课”,切实讲深讲透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引发学生的思想共振;要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解答学生的信仰之惑;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

  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认为,要重点讲清楚“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可能性、丰富内容等。从历史视角分析“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正是它们的结合才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大思政课”理念,要利用大思政课的各种手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从文明的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都有赖于古今中外大融合大融通的新型文明形态的确立,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离不开“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聚焦讲好“第二个结合”的要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认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方法是融通,“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互相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在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磊看来,阐明“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要把握好根脉与魂脉的关系、契合性与指导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成就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体性的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等方面。论及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洪松认为,“第二个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传承,三者辩证统一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