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互动视角与区域国别研究方法
2023年09月21日 1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1日第2740期 作者:叶成城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复杂而多样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了有效研究区域国别问题,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论,并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内外互动的认识论视角。内外互动认识论视角强调了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内外互动的认识论与区域国别学 

  与国际政治学不同,区域国别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关注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侧重于对国家内部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这种广泛的研究范围使得区域国别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并从多个维度探讨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互动。虽然区域国别研究的内容丰富,但其目标并非仅仅编纂一本相关国家的百科全书;相反,它是为当前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在这一意义上,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外交或对外政策。因此在区域国别学的框架下了解一个国家并不是出于对风土人情的偏好,或者语言文学历史的兴趣,而是为了实现国家与世界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即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情况,国家之间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合作与互信,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仅是理性和相似的行为,还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种因素的决策过程。传统的结构主义观点往往将国家视作理性和相似的行为体,但是国家实际的对外政策却时常与历史记忆、宗教文化、社会结构、决策者特征等要素息息相关,因而尤其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理解决策就需要纳入更多的国内政治变量。

  内外政策互动与多变量处理的思路 

  内外政策互动的视角带来了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仅仅从外部效度来看,区域国别研究则自然面临着“自由度不足”的问题,即变量众多而样本较小。例如,在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加上国内政治的变量时常会有五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变量,并且一些研究甚至也没有仔细说明为何会从十几个或者更多的变量中选择特定变量而不是其他。其中最基本的思路是通过因果过程观察值而非仅从自由度的角度来考虑数据集观察值,即通过深度挖掘样本本身以弥补样本数量的不足。借助于因果过程观察值并不是一些定量学者所言的增加样本,而是从布尔代数的逻辑转向了另一种贝叶斯逻辑。

  布尔代数擅长通过变量取值的变化来捕捉因果关系,最为常见的是密尔五法中的求异法,即通过最小化差异来模拟准实验状态,以此来增加对变量和理论的可信度。但是,其缺点是非常依赖变量的自由度,无法处理诸如两个案例但有五个变量的问题。区域国别研究中,出现10—20个样本又同时有5—8个变量的情况也不罕见,这个时候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则派上用场。但即便是定性比较分析也有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如果计算的解(solution)无法展示机制,那么它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而贝叶斯逻辑则是依靠那些具体的证据来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因果机制厘清变量在不同阶段和层次所发挥的作用。基于内部效度的研究对于样本的使用是更为深入的,因为在外部效度的赋值中,国家(无论是斯里兰卡还是美国)都只是一个数值,区别仅仅是数值大小的问题,而在内部的观察则展现具体的人和政策的形成过程。基于内部效度的研究的优势在于,只要有足够的史料就可以获得海量的因果过程观察值,而研究者则需要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将诸多可能有用的变量统一在少量的因果机制中。机制导向的研究也使得国家内外决策的过程本身可以被理论化,例如唐世平将这个过程分为评估、决策、动员和执行四个阶段,以这个机制为核心机制或框架,就可以更快地建立起机制性解释,考察各种内外因素、变量如何通过各类辅助机制来推动、阻碍、加速、延缓这个过程。而上述的因果过程观察值则是通过提供各类相关、必要或充分的证据来检验上述机制的有效性。研究者最初存在两种或多种互相竞争的机制假说,例如大国不愿意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是基于利益考虑、外部压力还是存在“核禁忌”,研究者可以通过贝叶斯逻辑,在不断发现的新证据面前调整对于各类竞争性解释的主观信心,直到一些决定性的证据使得其中一种机制得以“胜出”。

  因果机制与跨案例研究的必要性 

  尽管过程追踪和强调因果机制有助于厘清区域国别研究中内外政策的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跨案例研究是多余的,这也是区域国别研究同纯粹的历史研究之间的重要区别。因为因果机制的有效性需要在不同的案例中观察,即过程追踪所展现的机制需要(在多案例中的)外部效度才能够体现其价值。

  因此我们倡导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研究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强调了多案例运用的重要性,尤其路径案例和半负面案例的共同运用,依靠正反对比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在寻找或检验机制时,需要通过对时空一致性的控制,减少情境等因素的干扰,并且在几个接近最大相似条件的案例中实现对机制的“控制”。具体而言,路径案例指的是展现全部因果过程从而使得正面结果出现的案例,而半负面案例则是因果机制进行到一半而无法出现正面结果的案例,共同检验了机制性理论。例如,在内外政策互动过程中诸多政策的成败问题,就需要对比类型情境下不同国家在机制各个阶段的结果,例如在评估、决策、动员和执行这四个阶段特定因素如何成为“拮抗剂”。通常情况下,需要正负案例的对比才能有效“捕捉”机制。前者指的是上述四个阶段都有效地得以执行,使得核心机制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对外政策的效果,后者则指的是因为特定因素(诸如缺乏精英共识、官僚机构抵制、国家能力不足、外部强国干涉、决策者认识错误等等)而导致了四个阶段中的一个或多个不足,从而使得原本有机会成功的政策最终功败垂成。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不同案例中,被激活的机制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内外互动的整体框架(即上述的四个步骤)却是基本一致的。用一个生物学的案例来进行类比就是,虽然不同时空中生物演化的案例是丰富的,但是并未超越变异—选择—遗传的框架。强国的决策有可能是考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部署和竞争,以及大量的国内政治因素,而弱国的决策机制可能是来自于更加谨慎的生存危机或者完全身不由己的国际形势。尽管强国具有更多情报、更强的动员和执行能力,在面临不太重要的安全问题时甚至可以更加“任性”或非理性,而弱国的决策更加受到外部力量的约束,但这些都仅限于变量和辅助机制的差异,其核心的决策进程仍然是相同的。

  这种巨大的情景和类型差异其实反而衬托出了上述框架的有效性和广义的一面。但是要更大程度发挥上述框架的作用,而并不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控制时空一致性则是必要的,因为有助于在特定情境中发现和检验几个国家进行决策所共有的具体机制和变量,这就有助于理解特定区域国别的对外政策特征。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