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研究展示社会生活微观结构
——以竞技体育为例
2022年10月26日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6日总第2516期 作者:魏婉怡 范叶超

  社会学研究的情感转向为描摹社会运行图景提供了另一路径,引致诸学者在各社会领域中持续讨论。兰德尔·柯林斯因其卓越的情感研究建树享誉全球,而其关于体育竞技的研究突出体现了这一研究趋势。他在《互动仪式链》《暴力》等著作中曾大量援引竞技体育的案例,从情感的角度对许多竞技体育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笔者拟介绍柯林斯有关竞技体育的基本观点,尝试借此一窥社会学情感转向的具体样貌。

  互动仪式引发“集体欢腾”

  柯林斯主张将竞技体育比赛看成互动仪式,即一种“情感和注意力相互集中的机制”。互动仪式需具备四大要素,包括参与者的身体在场、相对于局外人的互动界限、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及相同的心情。几乎所有竞技体育比赛都契合这些要素,即观众与运动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育场内聚拢,赛场上的运动员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每个人的心情都跟随赛况持续起伏。

  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引发“集体欢腾”,即一种增强的主体间性状态,给在场参与者带来非凡的情感体验。的确,竞技体育比赛是属于体育人的纵情狂欢时刻。我们经常会在比赛中看到如下景象:夺冠运动员难掩激动之情高声呐喊,与队友、教练抱头痛哭,久久不能平静;看到所支持队伍获胜,观众同样会瞬间沸腾,会毫不吝惜掌声和欢呼声,起身相互拥抱、亲吻,肆意庆祝。

  作为互动仪式的重要情感后果,竞技体育比赛首先能够瞬间唤起现场参与者间的群体团结体验。柯林斯分析了赛后庆祝仪式对两类群体成员团结感的显著提升效果。一是赛场内的运动员、教练员等通过分享和庆祝比赛胜利的事实,群体凝聚力会得到明显强化。二是看台上的观众会自发聚拢在一起,在观众席擎举或展示所支持队伍的名称或符号标识。在支持的队伍获胜后,尽管难以与运动员有直接身体接触,他们的激情依然能被瞬间点燃,并强烈感受到自己归属于特定“粉丝群体”的成员身份。正因如此,有观点认为,现代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其次,竞技体育比赛作为一类分层的互动仪式,参赛运动员的情感体验并不一致,表现为情感能量水平存在差异。所谓情感能量,即“一种自信、振奋、有干劲、有活力以及想要积极采取行动的感觉”,是由所有互动参与者共同创造。柯林斯用“情感支配”的概念来描述竞技体育比赛中一方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明显碾压另一方运动员并成功主导情感能量分配的现象。在一些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双方运动员表现悬殊的情况:一方运动员表现出明显优势并主导比赛节奏,让自己变成全场焦点,势如破竹地领先比赛,直至获胜;而一直被压制的一方则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领先者身上,努力适应对手节奏,直至输掉比赛。结果是,作为全场焦点的优胜运动员能够收获巨大情感能量,而落败运动员只能收获有限的情感能量甚至还会流失情感能量。

  群体团结纾解情感障碍

  面对面的竞技体育本质上是一种暴力对抗。体育堪比战争,只不过暴力程度逊于真实战争。在拳击、跆拳道、散打等众多近距离对抗的体育项目中,双方运动员要面对面猛烈进攻对方身体,这经常会造成运动员受伤,偶尔还有误伤身亡的案例。在人们的通常印象里,训练有素的竞技运动员向对手发起进攻理应易如反掌。特别是在剑拔弩张的对抗氛围下,运动员的“怒气值”可能会直接“拉满”,时刻准备好与对手“厮杀”。

  柯林斯基于影像证据却得出了相反结论。他发现在对抗性的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愤怒都是转瞬即逝的。他们更多时候是被一种恐惧甚至是紧张的情感笼罩,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恰恰约束了运动员的进攻行为。柯林斯对此的解释是:在现实竞技对抗场景中,同场运动员身体聚拢在一起,注意力集中于同一件事上,被卷入一种共同的情感和身体节奏中,这种高度契合互动仪式要素的场景很容易在竞技运动员间制造出群体团结。尽管如此,比赛要求运动员将其他参赛运动员理性地看作对手,这使得运动员的神经系统需同时处理两件互不兼容的事情,所以他们才会普遍体验到紧张或恐惧。

  换言之,倘若运动员能够克服对抗性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便能够自如使用暴力,在比赛中表现得更具主动性和攻击性。柯林斯讨论了竞技体育中暴力发生的三种典型情况。首先是观众导向的暴力。当有人群围观时,如果参与对抗者的注意力被现场观众吸引,便能够从与观众的互动中实现情感支配,进而克服对抗性的紧张和恐惧。在竞技过程中,作为观众注视的精英,参赛运动员感受到的来自观众的支持会激励他们朝对手采取更猛烈的进攻。其次是群体协调的暴力。在篮球、橄榄球、冰球等团体比赛项目中,对队友的持续关注可以使运动员减少与对手的眼神接触,从而缓解他们的对抗性紧张和恐惧。同场竞技中队友之间节奏越协调一致,便越能够克服紧张,积极应战。最后是隐蔽式暴力。有些运动员能够依据竞技双方所处的情势,通过一些假动作等技巧来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避免与对手直接对抗,换取进攻优势。

  情感策略突破互动僵局

  绝对的生理优势有助于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但如果双方运动员实力相当,比赛便会陷入胶着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情感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则至关重要。柯林斯解析了运动员赛场制胜的两大情感要诀。

  一是设法通过更紧密的情感团结制胜。如果运动员能比对手建立更紧密的情感团结,无论这种团结是来自观众还是队友,他们会更具进攻优势,体验到更多可以转化为生理能量的情感能量,这些都有助于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并赢得比赛。在赛前和赛中,教练员通常都会用各种方式为参赛选手“打气”“鼓劲”,旨在唤起运动员的团结感,激发他们的情感能量。

  二是通过情感支配的策略赢得比赛,即设法打破对手的团结。领先的参赛运动员或队伍不仅需要努力保持自己的节奏,还需要扰乱对方的节奏和情感团结,如在比赛过程中突然提高速度、准确度和力度,抢占先机。例如,在短道速滑比赛中,有的运动员会采取“兔子战术”,通过突然加速拉开与对手的距离,从而打乱对手的节奏,甚至拖垮对手。

  在高水平的现代竞技体育赛事中,想要运用上述情感策略制胜存在不小的难度。一方面,各参赛队伍都格外重视赛前和赛中唤起运动员的情感,教练为运动员们“打气”“鼓劲”的手段也大同小异。在双方士气都很足的情况下,比赛会重返胶着状态。另一方面,在顶级赛事中,参赛运动员或队伍实力都很强劲,在一方运动员抢先建立了高水平比赛节奏的局势下,落后运动员想要扰乱对手节奏上演“逆风翻盘”绝非易事。

  多维拓展情感研究策略

  近年来,受身体社会学影响,具身化的研究策略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体育参与者的身体与外部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有关具身性情感体验的研究迄今尚乏善可陈。柯林斯的体育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竞技体育中情感的关键角色具有重要启示。他强调情感在个人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主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那些相对隐性、转瞬即逝或相对持久的情感及其微观动态机制,基于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情感体验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体育现象。

  情感之维的引入开启了体育社会学的新议程,柯林斯对该研究范式的前景进行了畅想。他建议首先有必要对竞技体育项目做更细致的分类探讨。竞技体育项目门类繁多,不同项目的技能特征、竞赛规则、评判标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划分竞技体育项群,将分析焦点置于同场对抗类、速度力量类、技能展示类等,可以增强研究结论的针对性。

  在研究方法层面,柯林斯认为技术革新为情感研究创造了条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影像记录技术(如高速摄影机、3D追踪系统)被运用于竞技体育比赛当中,可以捕捉被研究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与此同时,许多穿戴式体育设备还能实时监控与记录运动员的呼吸、心率、肾上腺素水平等生理指标。借助这些高新技术,研究者能够巨细无遗地观察到不同比赛场景中运作的各类情感,从中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