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2年05月10日 21: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1日第2403期 作者:肖立新

  充分利用乡村现有的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农村发展的一个最大弱势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整合,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单独的农业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新业态的产生和跨越式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其实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各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更是农村新业态产生的过程。建设和发展好乡村文旅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更新观念,创新方式,正确认识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是一二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的高度融合。其中第一产业是乡村文旅产业的基础,特色的农业产业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它就没有乡村文旅产业。第二产业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增殖渠道,只有一定的加工业才能提升相关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产业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功能扩展,没有第三产业,就没有农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也没有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给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第二,深度挖掘和整合乡村现有人文历史资源。田园风光、自然村落、山水地理资源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载体,人文历史和民俗传统是乡村文旅产业的灵魂,也是乡村文旅产业品牌的根基。缺乏人文历史和民俗传统的乡村产业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也是无法得到市场高度认可的产业,更是缺乏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动力的产业。深度挖掘乡村现有的人文历史资源,一是历史资源的挖掘,主要包括乡村的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搜集;二是民俗文化的挖掘,主要包括乡村的民俗传统、民俗习惯、饮食文化的开发;三是宗族文化的挖掘,主要包括乡村宗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四是地域和地理特色文化的挖掘,主要包括地域传统和地理山水人文资源的开发。

  第三,加大社会资本和智力的投入。农业生产的效益要想提高,必须有规模化的生产。区域性规模化的文旅产业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划,更需要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乡村文旅产业的规划,一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宏观性和战略性规划,这种规划是符合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是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但是这种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细则性的措施,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和社会智囊提出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对策;二是来自农业企业或能人大户的规划,但这种规划是针对某个赢利项目所展开的,并不一定符合当地乡村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乡村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的需求。乡村文旅产业的投入,一是靠政府在宏观政策规划下的引导性投入,但这种投入并不足以支撑起规模化的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吸收社会闲散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二是靠社会资本的价值投资和项目投入,但这种投入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在资本获利的同时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只有采取以政府引导性投入为辅、社会闲散资本投入为主的方式,才能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动力。

  第四,打造和推介乡村文旅产业品牌。任何一个产业生产到最后的环节都是产品,优质的产品是产业的代言人。只有打造好了产业品牌,才能为产品的销售获得更好更广泛的市场,也才能让产品得到市场更多的认可,获得更高的利润。因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或产品品牌的打造。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品牌的打造,这种品牌凝聚了产品的质量保证、信用保证、技术保证和市场保证。品牌在打造的过程中是需要推介的,这种推介的方式离不开宣传,特别是文化包装、质量宣传、功能推介,这就需要乡村文旅产业在打造自身品牌时,要用特有的历史人文、田园山水风光、民俗传统来对品牌进行包装和宣传,将品牌打上具有乡村地理和人文特色的烙痕。只有这样,乡村文旅产业品牌才能更好地得到市场认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第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受农民自身的产业发展观念、资金、技术、渠道的影响,短期内乡村文旅产业一般以外来项目和资本的投入为主。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是能及时利用外来的项目和资本资源发展本地产业,目的性强,有针对性,见效快,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产值效益大部分被外来者所获取,当地农民从中获取的收益相对较少。由于当地农民未能掌握相关的发展理念和市场运作方式,一旦外来者撤走资本和项目,就会面临无法独立发展相关乡村文旅产业的困境。因此,从长远来看,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还是必须要吸引当地农民参与,逐渐做到以当地农民为主,以外来项目和资本的投入为辅,或者以资源和技术合股合作的方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梧州市委党校科研室)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