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觚
2021年08月03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3日第2221期 作者:王元黎

  青铜觚是三代礼器中的酒器,基本造型为侈口、长身、细腰,底部和口部皆为喇叭状。盛行于商代,西周早期已很少见,西周中期完全消失。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对商代晚期的青铜觚,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因圈足内壁铸有铭文“子”,故名“子觚”。

  子觚1952年出土于河南辉县褚邱,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5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4.4厘米,底径9厘米,重1180克。大喇叭口,长颈,束腰,细身,直腹,平底,喇叭状高圈足。腹、足各有四条扉棱,腹下有两个细小对称的十字形镂孔,器底在器身通高三分之二处。

  子觚通体纹饰,简约精美,整器没有地纹,以蕉叶纹和兽面纹为主纹,器身从上至下共有宽窄不等六层花纹。第一层为口下的素蕉叶纹,简洁修长,占器身近一半。第二层纹饰较窄,在颈腹之间,有一周相对的凸眼蛇纹,两两相对共4只,蛇首突出,双眼醒目,上翘卷曲的蛇尾,铸刻得夸张又生动。第三层为中心位置的腹部,以两组四扉棱隔成的兽面纹为主体纹饰。第四层在腹与足之间,饰两周弦纹,两弦纹之间还有两个细小对称的十字形镂孔,区分出了器身与器底。第五层纹饰位于喇叭状高圈足上,亦为带扉棱的兽面纹,其中兽面纹上部还饰有一周两组对称的夔龙纹,是为第六组纹饰。整器领、腹、足三段分明,优美雅致,古朴清秀。

  觚为饮酒器。《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从觚本身的器型来看,早期觚体粗短,做饮器较为适宜。但到了商代晚期,觚体变得细长,喇叭状的口又极大,如用来饮酒,很容易洒出来,容庚先生语“腹小口侈,饮时易四溢”。所以,另有观点认为,觚作为礼器的功能更加明显。

  青铜觚是商文化最具特色的礼器。裴骃《史记集解》引马融注:“觚,礼器也。”《周礼·考工记·梓人》:“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觚与爵的组合,是商代青铜礼器中最基本的组合,尤其到商代晚期,以觚爵组合最为常见,是反映商人等级地位最为敏感的器物。

  从目前传世和出土的实物来看,早期觚多为粗体无棱,而商晚期觚体变得细长,多数器身带有扉棱。

  商代青铜器以纹饰为重,铭文简短,多铸在器物不显著部位,如鼎、簋、斝的内壁或内底,觚的圈足内壁,爵的鋬下,尊的器口里,觯的盖内等。子觚的铭文“子”就铸于器底圈足内壁。《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商代始祖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子”既可以是“以国为姓”的商王姓氏,也可指一个具体的方国名、族氏名。同时,商代已有侯、伯、子、男等爵位,故“子”还可以是爵称。

  子觚出土地的辉县,在商代属畿内之地,是商王族控制的中心区域。铭文“子”,是标识器主的族氏。有商一代,氏族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研究表明,商代氏族至少在200个以上。这些氏族的史料,有常见于甲骨卜辞,亦有见于史书记载,间有闻于经传诸子传说。而这些商人所使用的青铜器和铸于器身的铭文,可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是运用“二重证据法”研究商代社会的珍贵实物史料。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