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07月19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9日总第2694期 作者:孙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论述,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大意义的论述,三是强调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这一重要讲话回答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自信,二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是什么,三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其中前两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化自信根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连续性的根本保障,解决了时代变迁的文化适应问题。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因为其能够不断守正创新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创新性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一是精神层面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达变求新理念;二是制度层面化成天下的制度建构;三是物质层面的众多技术发明。

  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则重点解决了中华文化内部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华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从渊源上看,古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中共同因素的有机结合,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基础。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解决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我们对外处理国际关系秉持的一贯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和平理念的突出表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当下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对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外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一方面体现于二者在诸多核心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体现于中华民族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科学的理论武器,能够以不断的理论创新适应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二者的结合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结合所成就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应该自信而坚定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自觉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