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当代中国是考古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自然延续,只有保护好、传承好、研究好、阐释好文物与文化遗产,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和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战略大局。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明根脉,其目的是铭记历史来路、赓续文化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敦煌、殷墟等考古遗址,对保护传承、研究阐释文物与文化遗产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
国家文物局2022年7月适时提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继续重视加强管理的同时,更加强调文物利用的有效性,更加强调创新方式方法挖掘文物和文物遗产的价值,更加强调拓展视野渠道让文物融入人们的生活,顺应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古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涵养文明血脉、重塑民族精神,挖掘新材料、阐释新观点、提供新证据。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第一代中国考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用一件件彩陶、一粒粒粟米、一组组夯土、一座座墓葬,宣告“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破产,回击对中华文明原生性的质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与研究,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国考古学积极利用新手段新工具提升发掘水平与研究阐释能力,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滋养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全局出发,阐发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意义,为进一步做好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此,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更加全面系统地利用考古遗存研究阐释中华文明、总结提炼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积蓄精神动力、贡献经验智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夯实学理支撑、提供历史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