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3年06月27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7日第2678期 作者:李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还是城镇化,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为现代化增添新的内涵与动力,并成为人类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特征。当今世界正处在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之中,数字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国家发展新疆域、社会治理新领域,数字化与现代化交织发展的图景日益清晰。信息化、数字化日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先导力量,并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精准、高效、普惠、均等,有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客观地看,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没有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就没有治理的现代化;没有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数字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技术力量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当今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应用已深度融合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引擎。

  数字化助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数字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重塑了社会生产关系,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原有的桎梏,促进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尺度、行为方式和情感等方面的现代化。开放、创新、包容、共享是数字化的特质,这些精神特质有助于涵养数字时代人的创新精神、开放意识、共享观念、包容态度。“数字化生存”正成为人们生活“新日常”。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正在颠覆人们传统的社交方式,虚拟现实和在线社群成为人类交往的新空间,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即时性、便利性。数字技术对人类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交往方式等带来的便利化、体验化和差异化,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数字化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人类社会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日趋依赖,数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资源,数字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普惠性、便捷性、开源性、共享性的特征,有助于促使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以及教育、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变得更加便利、普惠和共享。一些传统的服务业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可以改变服务的提供方式,将优质公共服务下沉到偏远地区,提升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和均等化水平。

  数字化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一手抓数字经济发展,一手抓数字文明建设。数字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打造新增长点、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突破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开辟了交流互动、知识共享的新空间,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新载体。互联网信息内容极大丰富,人们获得信息内容的渠道更多、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这为更好满足广大网民的网络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数字化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中,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生态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得益彰。一方面,数字化赋能传统经济,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创造经济产业新形态,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基于下一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能源科学等有望建立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必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数字化助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使各国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跨国界的联结性。数字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突破了国家、地区、种族、民族、宗教、社会制度等界限,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数字化包容、开放的特征有助于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全球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创造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推动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数字化的引领和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信息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数字化技术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融入社会的发展与治理中,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平台赋能,为百姓提供更加便利化、透明化、普惠化的数字服务,开展更加精细化的治理,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

  数字化为更加普惠、均等、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助力。数字技术和平台有助于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公共服务的普及性,促进包容性发展。数字化零边际成本、网络效应、规模效应,以及优化配置资源等优势,有助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

  数字化为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协同治理提供了新载体。任何时代的治理,政府都不是“孤军奋战”的,数字时代更应如此。依托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政府主导下,互联网平台和企业、网络社群、公民个人等不同社会治理主体作为“节点”上线,不同治理主体能够通过数字化方式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共享各类社会服务。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化手段赋能,提高了治理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使得社会服务各个环节透明公开,并向社会各主体开放意见反馈渠道、接受监督,契合了数字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的服务理念,帮助解决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整体社会治理和服务效率。

  数字化为社会治理过程的更加“透明开放”提供了数据基础。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共治的数据池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部门条块化、分割化治理造成的“九龙治水”式治理困境,以及与之相随的信息孤岛问题。数字化平台的动态性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形成动态治理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政府的静态治理和反应滞后等问题。通过系统和数据打通,数据不停“跑腿”,极大缩减了社会服务流程,提高了治理效率。

  以数字治理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数字技术开辟了人类社会的全新图景,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但也带来风险挑战。面对风险挑战,数字治理思维相对滞后、数字治理能力不足、数字治理工具欠缺等问题突出。我们需顺应数字时代的“时”与“势”,及时做出正确抉择和理性应对。

  从治理主体看,应树立数字化思维,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我们应合理界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数字治理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在治理中的作用,界定好不同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边界。应提高不同治理主体的数字治理素养,尤其是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数字治理能力,如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数字经济发展能力、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数字社会治理统筹能力等。

  从治理过程看,应强化数字社会治理过程的精细化、透明化、高效化、多元化。数字社会治理包含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治理评价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过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应用具有开放、透明、高效等特征,为“垂直治理”与“水平治理”相结合、分散化治理与集约化治理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因此,应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规范管理与做好服务相统一,推动社会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以数字化助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从治理手段来看,应坚持技术赋能,充分发挥市场、行政、法律、技术等多样化治理手段的作用,以满足多元主体、多变客体与多维逻辑的治理需求。数字治理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挑战是与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相伴而生的,且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隐蔽性等特征,治理主体很难实现及时感知与预警。因此,应创新治理方式和手段,更好用数字化感知社会态势、拓宽沟通渠道、助力科学决策。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文化、伦理的重要作用。

  从治理评价来看,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公众福祉作为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根本。数字社会治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加大社会服务的普及性,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便利的数字化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数字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看待数字社会治理实践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引领和先导支撑。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