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3年06月15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5日总第2672期 作者:刘洁 石珊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厘清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文化产业以其多重功能和综合带动作用,同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具有多维度的契合性,这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促进生态宜居、增进乡风文明、推动治理有效、致力共同富裕,乡村高质量发展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二者之间良性互动、互促、互哺,不断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强农业”。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是第一产业,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支撑。当前,乡村建设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给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美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以及饱含人文精神的特点,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增进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三是“富农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能够将乡村现有的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文化产业给乡村带来发展机遇和先进理念,有助于更新农民观念意识、改变乡村精神文明风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努力实现农民美好生活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多要素参与的系统性工程,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文化产业的突出短板,努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化产业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日用而不觉,形成“以文化人”的良好局面,让农民在参与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实践中既增收致富又涵养精神,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既要靠“内生”又要靠“外援”。一方面,要利用好乡村现有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激发其创造活力、挖掘其发展潜力,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以及文化企业的合作,保证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储备与供给,打通人才要素融入渠道,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既能“立得住”又能“引进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良好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是彰显乡村特色旅游文化意蕴。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应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将文化精神、人文情怀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为乡村特色旅游注入精神力量。构建“千村千貌”“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旅游模式,实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耕乡村旅游产业,让乡村旅游不仅看得到自然风景,更读得到风土人情。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中国样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是助力乡村数字化进程。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实现乡村数字化任重道远,文化产业赋能加速这一目标实现。以互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模式,能够激发和释放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让文化产业中的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助力乡村数字化“加速跑”。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与推广,文化产业可以发挥其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依托数字技术生成更多的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使乡村传统文化既获得发展机会又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对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是文化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保护好乡村环境、传承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创新发展。要合理利用好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持系统观念,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辩证对待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保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文明基因、历史底蕴,又需要根据发展实际融入现代文明要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