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的文学价值
2023年06月13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3日第2670期 作者:李永杰

  香港作为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香港报章可以被视为观察时代的风向标。借助香港当代报纸文艺副刊这一特殊传媒史料,学界可以打开香港文学新的论述空间。

  文艺副刊研究价值受重视 

  “文艺副刊”指报纸上刊登原创文艺作品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有刊头版面、具体专栏,以文学为主,还有随感杂谈、诗词对联、游记小品、社论史传、戏曲绘画等,类型多样、体裁丰富,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消遣性。副刊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文艺园地,便于文艺流派集聚,各种观点交流对话,连接发行人、编辑、作者与读者环节。5月27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开题报告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表示,对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进行深入整理和研究,梳理其副刊发展史,对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进一步发挥香港文艺的历史优势、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增强香港文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文艺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借助副刊与读者第一次见面,如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在《晨报副刊》;郭沫若的《女神》中很多诗篇都是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巴金的《激流》(出版时更名为《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曹禺的《北京人》等经典作品也是首先在上海《时报》、重庆《扫荡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

  近年来,报纸副刊资料整理、佚文发掘、文学研究、史论建构、数据库建设迅速发展,副刊史料的文学和社会价值愈发受到重视,从单一副刊研究扩大到副刊群等整体研究,从境内扩大到境外,多以场域理论、公共空间、想象共同体、后殖民理论为基础深化拓展研究。

  香港报章文艺副刊在重现香港文学史、形塑香港文艺潮流上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和参考价值。凌逾表示,因年代久远,晚清和民国时期香港报纸资料极不齐全,有些虽能看到微缩胶卷,但字迹多模糊不清。“因此,只选取研究1949年前后在港创刊或搬迁至港的报刊,至2022年已足有70余年,数量已极为可观,任务艰巨。”她说。

  重视一手材料 聚焦文学层面 

  关于如何做好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研究,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建议,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研究的最重要原则是要看一手报刊资料,注重搜集香港的一线报刊及相关研究,并强调将研究主要限定在文学层面。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表示,要充分认识到香港文学形态的多样性,既要看到香港本身的风土历史、政治遭遇所形成的形态,又要看到香港作为自我与多种他者,如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多种文化互动、对话、交锋所形成的形态。要突破以往文学史、文学读本、教程等框架限制。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桂林提出,原始资料的整理对国家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文化的融合才能实现主体的融合,使报刊研究具有持久的学术生命力。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袁勇麟看来,香港文艺副刊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要注重其文化性,凸显香港特色;同时跨界融合也需关注动漫、游戏、文创产业等领域,香港文艺副刊研究也不能仅限于副刊内部的子系统循环,还要与同时期香港文学思潮、文学期刊、港澳台文坛、大陆以及东南亚文坛的互动结合在一起。

  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研究应注重体现地区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基因。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苇鸣表示,在聚焦香港文学的同时也需留意澳门、台湾地区的文艺作品。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者丘庭杰建议,“跨媒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香港媒介本身的发展史也值得注意,例如电影与报刊的关系、人工智能对报刊媒介的影响、戏剧电影的改编等问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