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2023年06月01日 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日总第2662期 作者:周光迅 刘昱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发展趋势令思政课教师倍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提倡理论讲授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绝不能照本宣科。新时代要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丰富意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思政课堂”之“大”,在于其肩负的课程使命之大;在于其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广阔视野之大;在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的远大理想之大。

  “大思政课”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又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重要论述,是全面提升“大思政课”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根本遵循。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一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真正掌握了理论精髓,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只有自己真信,才能让学生也信。当然,任何深刻的理论都不是枯燥的书本和一成不变的结论,而是三个理性的高度统一:第一,应该做到有历史的兼容性,也就是对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有基本把握;第二,应该有同时代的紧密相容性,即善于对当代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三,要有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即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要有内在的逻辑发展系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既具有丰富的书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密切关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注重理论教育的逻辑力量。要有富于创新的理论思维,善于运用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总之,思政课教师首先政治要过硬,才能培养真正有信仰的一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领悟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以理论思维见长的思政课,更需要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部分思政课教师课堂学生抬头率低、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过程缺乏艺术魅力。在“大思政课”背景下,要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老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掌握教学理论,对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其专业特色开展教学,从而使思政课教学能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思政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堂成功的课堂讲授,应该观点正确,重点突出,立意深远,教案PPT力求图文并茂,举例鲜活且紧密结合当下形势,讲授力戒平铺直叙,语气要有抑扬顿挫,肢体语言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在情、理、美的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善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崇拜科学家和学术大家。在“大思政课”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外,还必须善于充实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信服老师并接受理论观点。“大思政课”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并善于知识更新,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领域都应有一定的修养。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变化节奏极快,因网络而产生的新词也越来越多,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在熟练掌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善于语言更新、知识更新,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自身高尚道德和正直人格熏陶感染学生。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始终以“修身”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主张正人者必先正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特别重视身教示范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宋代朱熹也指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首先行仁德之事,才能要求学生学仁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人格要正”“自律要严”,成为学生修身做人的楷模。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实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能为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